★★兒童時期的3個牙列階段和兒童口腔醫(yī)學相關的任務(04考題)
(1)乳牙列階段(6個月~6歲):乳牙開始萌出到恒牙萌出之前。任務:保護乳牙、加強衛(wèi)生宣教、防止乳牙早失造成錯合畸形
(2)混合牙列階段(6~12歲):乳牙開始脫落,恒牙依次萌出,一直到全部乳牙被替換完畢。任務:預防錯畸形,早期矯治,誘導建立正常咬合關系、防齲
(3)年輕恒牙列階段(12~15歲):全部乳牙被替換完畢,除第三磨牙外,全部恒牙均已萌出。任務:盡可能保存第一、二恒磨牙
★咬合發(fā)育階段的分期(Hellman分期)
(1)無牙期(ⅠA期):下頜只有前后運動,無側方運動,下頜略處于上頜遠中。
頜間間隙(intermaxillary space):無牙期時上下頜只有相當于第一乳磨牙處有接觸,其余部分均無接觸,故從正中觀察上下頜之間有一間隙,稱為頜間間隙。
(2)乳牙咬合完成前期(ⅠC期):出生后6~7個月乳牙開始萌出到2歲半左右全部萌出
(3)乳牙咬合完成期(ⅡA期): 2歲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開始到6歲左右恒牙即將萌出
、偃檠懒谐霈F生理間隙:間隙出現表明頜骨在增長,間隙的出現有利于恒牙的萌出與排列
靈長間隙(primate space):靈長類動物的牙列中,上頜II、III和下頜III、IV之間的間隙。
發(fā)育間隙(developmental space):隨著頜骨的發(fā)育,3~6歲左右乳牙列中出現的生理性間隙。
生理間隙:靈長間隙和發(fā)育間隙統(tǒng)稱為生理間隙。
、谘拦陌l(fā)育變化:尖牙間距增寬,第一乳磨牙前牙弓長度減小
③末端平面(terminal plane):上下頜第二乳磨牙遠中面稱為末端平面
【表現類型】:垂直型(末端平面為一條垂直線);近中型(下頜V遠中面位于上頜V遠中面的近中,末端平面呈近中階梯);遠中型(下頜V遠中面位于上頜V遠中面的遠中,末端平面呈遠中階梯)。近中型>垂直型>遠中型
【臨床意義】:上下頜第二乳磨牙遠中面對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有誘導作用,與第一恒磨牙初期咬合關系的建立密切相關。
④乳牙的咬合及磨耗:深覆合→淺覆合;前牙近似垂直→淺覆蓋
(4)第一恒磨牙或恒切牙萌出開始期(ⅡC期)
【第一恒磨牙萌出路徑】:影響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恒磨牙的發(fā)育位置方向、萌出速度和上下頜骨的發(fā)育程度,以及牙列中的生理間隙和末端平面類型等。開始萌出時,上頜6牙軸向遠中傾斜,下頜6向近中傾斜,上下6與第二乳磨牙之間存在間隙。隨著萌出,上頜6牙軸向近中傾斜,下頜6牙軸與咬合平面垂直,緊貼第二乳磨牙遠中面。
【第一恒磨牙中性合建立途徑】:
、偃檠懒心┒似矫娉式须A梯型,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即直接達到中性關系
、谀┒似矫鏋榇怪毙驼撸徐`長間隙的乳牙列,第一恒磨牙萌出時推下頜乳磨牙向前向前,利用靈長間隙向前移動,下頜較上頜近中移位大,使末端平面成為近中階梯型,然后第一恒磨牙可以轉為中性合關系
、蹮o生理間隙的閉鎖型乳牙列,利用剩余間隙向前移動而達到中性合關系
【切牙的替換方式】:上唇下舌
(5)第一恒磨牙萌出結束及恒前牙萌出期 (ⅢA期)
、偌庋篱g距增加:尖牙間距即兩側乳尖牙或恒尖牙牙尖頂的距離。男增長大于女
②磨牙間距的變化:磨牙間距為兩側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之間的距離。上頜有所增加,下頜無明顯增加。
、垩拦蚯吧L:這是因為恒切牙比乳切牙向唇側傾斜
、芮醒老蜻h中萌出:主要是由于恒側切牙和尖牙牙胚的擠壓,待側切牙和尖牙完全萌出后,間隙會自行消失
丑小鴨階段(ugly duckling stage ):由于恒切牙初萌時體積大,歪斜不齊,加之剛萌出的恒切牙牙冠與兒童面型、相鄰乳牙、牙弓不協(xié)調,故稱此階段為丑小鴨階段。
、菹虑醒罁頂D現象改善
(6)側方牙群替換期(ⅢB期):臨床上將恒尖牙和第一、第二前磨牙稱為側方牙群
①剩余間隙(leeway space):乳牙側方牙群近遠中徑大于恒牙,二者之差稱~。上頜0.9mm,下頜1.7mm。剩余間隙的存在有利于第一恒磨牙在側方牙群替換期建立正常的咬合關系,特別是末端平面垂直型和遠中型關系的兒童,可以利用剩余間隙前移達到正常的咬合關系。
、谘拦荛L的變化:上頜不明顯,下頜減小
(7)第二恒磨牙萌出開始期(ⅢC期)和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期(IVA期):牙弓長度明顯縮短,下頜更明顯。如果第二恒磨牙在乳牙全部脫落,繼承恒牙全部萌出后萌出則影響不大。如果乳牙滯留或繼承恒牙萌出過緩,第二恒磨牙萌出會使剩余間隙縮小,造成前牙擁擠。
(8)第三恒磨牙萌出開始期(IVC期)和第三恒磨牙萌出完成期(V期)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萬題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萬題庫: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真題每日一練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