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8年執(zhí)業(yè)護士知識考點及考題同步復習匯總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在考試中常出現(xiàn)的疾病。
小兒腹瀉
一、 概念
小兒腹瀉或稱腹瀉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攸c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本癥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是我國兒童保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發(fā)病年齡多在6個月~2歲。
一、病因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統(tǒng)特點:小兒消化酶少,活性低,消化功能差,而嬰兒期是生后生長發(fā)育最快的時期,營養(yǎng)物質需要多,消化系統(tǒng)負擔重。
2.機體防御功能差
3.人工喂養(yǎng)
(二)感染因素
1.腸道內感染 主要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大腸桿菌
2.腸外感染
(三)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
2.氣候因素
三、發(fā)病機制
1.非感染性腹瀉
2.感染性腹瀉
病毒性腸炎:損傷腸粘膜、雙糖酶缺陷
細菌性肝炎:毒素至分泌性腹瀉
侵襲腸粘膜,導致炎癥
四、臨床表現(xiàn)
(一)各類腹瀉共同的臨床表現(xiàn)
1.輕型腹瀉 腹瀉、嘔吐,無脫水和全身中毒癥狀
2.重型腹瀉
(1)嚴重的胃腸道癥狀
(2)全身中毒癥狀
(3)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二)不同病因所致腸炎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性腸炎 又稱秋季腹瀉,多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常見于6個月至2歲小兒。起病急,常伴發(fā)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大便黃色或黃綠色,無腥臭味,常出現(xiàn)水及電解質紊亂。大便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
2.大腸埃希菌腸炎 多發(fā)生在5~8月份氣溫較高季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嘔吐、腹瀉稀水便。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3.真菌性腸炎 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與患兒免疫力低下或長期用抗生素有關。主要癥狀為大便稀黃,泡沫較多,帶粘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偶見血便,大便鏡檢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真菌培養(yǎng)陽性,常伴鵝口瘡、肛周黃白色偽膜。
(三)遷延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四)非病理性腹瀉
1.“生理性”腹瀉 多見于出生6個月以內的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精神、食欲及體重增長好,不影響生長發(fā)育。
2.饑餓性腹瀉 患兒有饑餓感,常因饑餓而哭鬧,糞便水分不多量少為其特點,只要逐漸增加飲食,糞便即可轉為正常。
護士萬題庫下載 | 微信搜"萬題庫執(zhí)業(yè)護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