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八節(jié) 肺結核病人的護理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1.結核菌屬分枝桿菌,染色具有抗酸性,又稱抗酸桿菌。
2.結核菌分為人型、牛型、鼠型等類型結核菌,其中引起人類結核病的主要是人型菌,其次是牛型菌。
3.主要經呼吸道傳播。
4.結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
5.結核菌侵入人體后4~8周,身體組織對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所發(fā)生的反應稱為變態(tài)反應。
二、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 起病緩慢,午后低熱、盜汗、乏力、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為咳嗽,多以干咳為主、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難。胸痛可為結核性胸膜炎首發(fā)或主要癥狀。女性患者可有月經失調、閉經等功能紊亂癥狀。
2.體征 可無任何陽性體征或僅在肩胛間區(qū)可聞濕啰音。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可有胸廓塌陷,縱隔、氣管向患側移位。結核性胸膜炎早期有局限性胸膜摩擦音,有滲出后出現(xiàn)典型胸腔積液體征。
三、輔助檢查
1.痰結核菌檢查:是確診肺結核最特異的方法。
2.胸部X線檢查:早期診斷肺結核的主要方法。
3.結核菌素試驗: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僅表示曾有結核感染。若呈強陽性,常提示活動性結核病。結核菌素試驗對嬰幼兒的診斷價值大于成人。3歲以下強陽性反應者,應視為有新近感染的活動性結核病,須予治療。
4.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本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
四、治療原則
(一)抗結核化療藥物治療
1.化療原則早期、聯(lián)合、適量、規(guī)律和全程。
2.常用藥物:殺菌劑有異煙肼、利福平、鏈霉素和吡嗪酰胺;抑菌劑有乙胺丁醇、對氨水楊酸、氨硫脲、卡那霉素等。
3.化療方案
長程化療:12~18個月。短程化療:6~9個月。
(二)對癥治療
1.激素:高熱或大量胸腔積液者可在使用有效抗結核藥物同時,短期加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2.咯血治療:咯血較多時應取患側半臥位,輕輕將氣管內積血咯出,并給予垂體后葉素緩慢靜注。
3.胸腔穿刺:結核性胸膜炎病人需及時抽液以緩解癥狀,防止胸膜肥厚影響肺功能,每次抽液量不超過1L。抽液過快,可發(fā)生肺水腫。抽液時如病人出現(xiàn)頭暈、出汗、面色蒼白、心悸、脈細、四肢發(fā)涼等“胸膜反應”時應立即停止抽液,讓患者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5ml。
五、護理措施
1.肺結核活動期的病人應注意休息,避免疲勞。
2.化療是結核病的關鍵治療,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常用藥物不良反應
異煙肼(H.INH),基礎用藥 周圍神經炎,用VitB6預防
利福平(R.RFP) 肝功能損害,過敏反應
吡嗪酰胺(Z.PZA)高尿酸,關節(jié)痛
乙胺丁醇(E.EMB),抑菌藥視神經炎
鏈霉素(S.SM)聽力障礙、眩暈,腎功能受損
3.飲食指導: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水1.5~2L。
4.做好隔離,預防傳染。
(1)有條件者,病人應單居一室,進行呼吸道隔離。
(2)囑病人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雙層紙巾遮住口鼻,防飛沫傳染。不要隨地吐痰,將痰吐在紙上用火焚燒。
(3)接種卡介苗可以使人體產生針對結核菌的特異性免疫力,減少肺結核的發(fā)生。
總結肺結核
1.結核中毒癥狀。
2.首選檢查及確診檢查。
3.用藥護理,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利福平可出現(xiàn)黃疸、轉氨酶一過性升高及變態(tài)反應;鏈霉素可出現(xiàn)耳聾和腎功能損害;對氨水楊酸可有胃腸道刺激、變態(tài)反應;異煙肼可有周圍神經炎、中毒性反應;乙胺丁醇可以出現(xiàn)球后視神經炎。
4.飲食指導: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水1.5~2L。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