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胸部檢查
(一)胸部體表標志及其意義
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交界處的突起。胸骨角與第2肋軟骨相連接,是計數(shù)肋骨的重要標志。
2.頸椎棘突:低頭時第7頸椎棘突最突出,是計數(shù)椎骨的骨骼標志。
3.胸部體表垂直標志線:前正中線、鎖骨中線、腋前線、腋中線、腋后線、肩胛線、后正中線等。
鎖骨中線:鎖骨中線為通過鎖骨、胸骨端與鎖骨肩峰端的中點所引的垂直線。
鎖骨中線到前正中線的距離是8-10厘米。
(二)胸廓與胸壁
1.正常胸廓: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徑小于左右徑。成橢圓形,前后徑與左右經(jīng)之比為1:1.5。
2.異常胸廓:常見的異常胸廓有以下四種:
(1)扁平胸:見于肺結核。
(2)桶狀胸:胸廓呈桶狀,前后徑明顯增大,甚至與左右徑相等,肋間隙增寬。見于肺氣腫。
(3)佝僂病胸:胸廓的前后徑略大于左右徑,胸部上下長度較短,胸骨的中下段前突形似雞胸;若胸骨下部劍突處顯著內(nèi)陷,形成漏斗胸,稱為佝僂病漏斗胸;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隆起呈串珠狀,稱為佝僂病串珠。
(4)局部異常隆起和凹陷:隆起可見于大量胸腔積液、氣胸、胸腔腫瘤的病人;凹陷可見于肺不張、廣泛胸膜粘連病人。
(三)氣管、肺和胸膜
1.視診
(1)呼吸運動:注意有無增強或減弱。一側胸壁、胸膜或肺部的病變可使病側呼吸運動減弱;健側可有代償性的呼吸運動增強。
(2)三凹征:吸氣性呼吸困難時,表現(xiàn)為吸氣費力、吸氣時間延長,嚴重者在吸氣時出現(xiàn)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及腹上角)凹陷,稱為三凹征。
2. 觸診
(1)氣管觸診:用右手示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病人的兩側胸鎖關節(jié)處,中指觸摸其氣管,如中指距示指與無名指的距離不等,則表示氣管有偏移。如有大量胸膜腔積液、氣胸或縱隔腫瘤可將氣管推向健側,如有廣泛胸膜粘連、肺不張可將氣管拉向患側。
(2)觸覺語顫:將兩手掌分別平放在病人的胸部左右對稱部位,請病人發(fā)“一、二、三”的低音調(diào)長音,其聲帶振動產(chǎn)生的聲波沿氣管傳至胸壁,護士的手掌即可感到雙側對稱的細微震動。語顫減弱見于肺氣腫、阻塞性肺不張、大量胸膜腔積液、氣胸的病人;語顫增強見于肺組織炎癥或肺實變的病人。
3.叩診
(1)肺部正常叩診音:①清音:是正常肺部叩診音;②濁音:為肺部與實質(zhì)性臟器(心、肝)相重疊部分的叩診音。右前胸第5~6肋間隙以下為肝濁音區(qū)。③鼓音:腹部、胃泡鼓音區(qū)。
(2)肺部異常叩診音:①過清音:見于肺氣腫病人;②濁音或?qū)嵰簦阂娪诜窝、胸膜腔積液、肺部腫瘤病人。③鼓音:見于氣胸病人。
4.聽診
(1)正常呼吸音
1)肺泡呼吸音:
2)支氣管呼吸音:分布在喉部、胸骨上窩、背部第6~7頸椎、第1胸椎附近。
3)支氣管肺泡呼吸音:支氣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混合而成,分布在胸骨角附近及肩胛間區(qū)上部第3、4胸椎水平。
(2)異常呼吸音
1)異常肺泡呼吸音:包括肺泡呼吸音減弱、消失或增強。
2)異常支氣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出現(xiàn)的支氣管呼吸音。如大葉性肺炎。
(3)啰音
1)干啰音:氣流通過狹窄的支氣管或沖擊支氣管內(nèi)的黏稠分泌物使之振動而產(chǎn)生的聲音。其音調(diào)高低及強度,依其發(fā)生的部位和支氣管狹窄的程度而不同,如發(fā)生于大支氣管者音調(diào)低而粗,稱為“鼾音”;發(fā)生于小支氣管者音調(diào)高,猶如哨笛的音響,稱為“哨笛音”,伴呼氣延長的哨笛音稱“哮鳴音”。 如支氣管哮喘。
2)濕啰音:是由于氣管或支氣管內(nèi)有稀薄的分泌物,隨呼吸氣體通過時,形成的水泡即刻破裂所產(chǎn)生的聲音。根據(jù)大、中、小支氣管口徑不同所產(chǎn)生濕啰音分為大、中、小水泡音。濕啰音如局限于肺的某部,提示該部有炎癥;如發(fā)生在兩側肺底,見于肺下部炎癥或肺淤血病人;如兩肺布滿濕啰音見于急性肺水腫病人。
(4)胸膜摩擦音:當胸膜發(fā)生炎癥時,胸膜的臟層和壁層的表面粗糙,兩層胸膜隨呼吸運動產(chǎn)生摩擦的聲音,稱胸膜摩擦音。多見于胸膜炎。
(四)心臟和血管
1.視診
(1)心前區(qū)隆起:正常人心前區(qū)無隆起,與右側相應部位對稱。心前區(qū)隆起屬異常情況:①小兒心臟疾患伴有心臟增大;②成人心包大量積液。
(2)心尖搏動:心臟收縮時,心尖沖擊心前區(qū),引起胸壁相應位置的組織向外搏動,稱為心尖搏動。正常心尖搏動位置在胸骨左緣第5肋間,鎖骨中線內(nèi)0.5~1.0cm,搏動范圍直徑約2.0~2.5cm。
引起心尖搏動位置變化的主要病理因素有:
1)心臟疾。鹤笮氖以龃髸r,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時,心尖搏動向左移位,但不向下。
2)胸部疾。悍材苁箍v隔及氣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引起心尖搏動點的移位。如一側胸膜腔積液或積氣時,心尖搏動移向健側;一側肺不張時,心尖搏動移向患側。
3)腹部疾。悍材苁垢箟涸龈撸跷恢蒙仙募膊,如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腫瘤等,均可使心尖搏動點上移。
(3)頸靜脈怒張和肝-頸靜脈回流征: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時,頸靜脈不顯露,平臥時可稍見充盈。如坐位時可見頸靜脈充盈,稱為頸靜脈怒張,提示上腔靜脈回流受阻,靜脈壓增高。
用手按壓腫大的肝臟,回流右心房的血液量增加,可使頸靜脈充盈更為明顯,稱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此為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征象之一。
(4)頸動脈搏動:正常人在安靜狀態(tài)下,出現(xiàn)頸動脈的明顯搏動,多為病理性,常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及嚴重貧血。
(5)毛細血管搏動征:用手指輕壓病人指甲末端,或以玻璃片輕壓病人口唇黏膜,引起局部變白與發(fā)紅交替出現(xiàn),這種節(jié)律性的毛細血管搏動現(xiàn)象稱為毛細血管搏動征。
2.觸診:心臟觸診方法:檢查者通常以右手全手掌、手掌尺側或示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攏以指腹觸診,觸診可與視診互相印證。
(1)心尖搏動及心前區(qū)搏動:左心室肥大時,觸診手指會被強有力的心尖搏動抬起,稱為抬舉性搏動。
(2)震顫:觸診時手指感到的一種細小振動。常見于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及心臟瓣膜狹窄。如二尖瓣狹窄。
(3)心包摩擦感:提示心包膜的炎癥。
3.叩診:心臟叩診是確定心界、心臟大小和心臟形狀的一種方法。
4.聽診:聽診心臟時,病人多采取仰臥位,使心臟接近胸壁時以左側臥位為宜。
(1)心臟瓣膜聽診區(qū):
1)二尖瓣區(qū):位于心尖搏動部,即第5肋間左鎖骨中線內(nèi)側。
2)肺動脈瓣區(qū):胸骨左緣第2肋間。
3)主動脈瓣區(qū):第一聽診區(qū)在胸骨右緣第2肋間,第二聽診區(qū)在胸骨左緣第3肋間。
4)三尖瓣區(qū):胸骨體下端左緣,即胸骨左緣第4、5肋間處。
(2)聽診順序:心臟聽診順序是自心尖部起逆時針方向依次聽診,即:二尖瓣區(qū)-肺動脈瓣區(qū)-主動脈瓣第一聽診區(qū)-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qū)-三尖瓣區(qū)。
(3)聽診內(nèi)容:心率、心律、心音和心臟雜音
1)心率
2)心律:心跳的節(jié)律性稱為心律。正常成人的心律是規(guī)則的。
3)心音:正常心音有4個,正常健康人聽診時通常能聽到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心音交替出現(xiàn),分別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有時會聽到第三心音,尤其是在青少年。第四心音一般聽不到,若能聽到則可能是病理性雜音。
額外心音:指原有心音之外,額外出現(xiàn)的病理性附加心音。出現(xiàn)在第一心音之后,第二心音之前的為收縮期額外心音,出現(xiàn)在第二心音之后,下一個第一心音之前的為舒張期額外心音。舒張期附加心音與原有心音構成的三音律,其心率在100次/分以上,像馬奔跑時馬蹄的聲音,稱為舒張期奔馬律,提示左心室心肌極度衰弱。
4)心臟雜音:心臟雜音是指除正常心音、額外心音以外,持續(xù)時間較長且性質(zhì)特異的一種異常聲音,由心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動產(chǎn)生。
收縮期雜音:發(fā)生在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之間的雜音,局限于心尖部的較輕雜音多為功能性的,較響且沿血流方向傳導的雜音多為病理性的。
舒張期雜音:發(fā)生在第二心音之后,下一個第一心音之前的。多為病理性雜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