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謝赫與“六法”。
謝赫是南齊前后的畫家,理論家,以時裝人物和肖像畫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但主要貢獻在繪畫理論發(fā)面。他的《畫品》是古代第一部對繪畫作品、作者進行品評的理論文章。《畫品》中提出了繪畫的社會功能以及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即“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jīng)營位置;六、傳移模寫!傲ā钡奶岢鍪枪糯L期繪畫實踐和理論探討的具有總結意義的完整認識,在繪畫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評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美術的特點。
在佛教初萌的魏晉南北朝,佛教美術集中體現(xiàn)于佛教石窟藝術之中。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早中期的壁畫題材多為佛本生故事。畫面構圖簡潔明快、類似鐵線描勾勒的輪廓嚴謹而生動,畫面中人物多為半裸。畫面色彩豐富,人物肌膚部分的渲染富有質感和體積感,所用顏色以藍、白、綠、赭、灰等為主調,圖中配以散花裝飾,十分精彩。這些繪畫風格被成為“龜茲風格”。
北朝時期的敦煌壁畫壁畫,以佛本生故事為主。常見的有尸毗王本生、須達那本生等故事,宣揚自我犧牲、拯救生靈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畫表現(xiàn)的是薩埵那太子本生故事。表現(xiàn)手法是用細勁線條勾勒輪廓并用色彩暈染,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具有明顯的“龜茲風格”。但為適應信徒的欣賞習慣,又以本土民族的語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敦煌249窟顯示了西魏時期的壁畫成就。壁畫繪于窟頂,采用中國的傳統(tǒng)神話與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畫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獸等,還有帝釋天妃乘坐龍鳳駕的云車。用筆不多,卻生動感人。其中云車的造型與《洛神賦圖卷》中的造型很有幾分相似之處。
云岡石窟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曇曜五窟規(guī)模宏偉,主佛造型頂天立地,面相豐滿方圓,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華麗的頂光和背光,直達窟頂中央,氣勢壯觀肅穆。第二時期佛像開始變得慈祥和悅,服飾也變化為寬大的冕服。菩薩和供養(yǎng)天的形象活潑嫵媚。造像題材逐漸豐富。第三期多為小型創(chuàng)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現(xiàn)了對顯示的關愛。
北魏時期龍門石窟最宏偉的石窟是賓陽洞。賓陽洞的雕鑿有著完美、周密的設計計劃,所以布局特別嚴謹、整體。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為本尊說法雕像,相貌豐滿,微露笑意,給人以一種親切之感,階梯似的厚重衣紋余留著云岡石窟造像的風格。菩薩和弟子們分列兩側。地面刻出走道和蓮花圖案裝飾,洞外兩側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現(xiàn)金剛力士,力士身軀肌腱骨堅,眉目挺怒,氣勢威武,所謂“怒目金剛”是也。這是較早運用夸張的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薩彩塑,都是以背部緊貼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作任何動作還不能完全離開身軀,這種特征表明,此時的工匠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和發(fā)揮泥塑的獨特表現(xiàn)性能,只是沿襲石雕的特征。因此動作不夠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還有“影塑”的飛天、供養(yǎng)人以及千佛的陪襯形象。
敦煌彩塑與石窟壁畫風貌一致,鮮艷燦爛,形成了一個整體輝煌的畫卷。
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及其藝術風格。
曹不興是最早享有盛譽的一位畫家。傳說他畫屏風是落墨為蠅,使孫權誤以為真,說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現(xiàn)力和能力。
衛(wèi)協(xié)的創(chuàng)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釋題材的作品。謝赫評價稱:“古畫皆略,至協(xié)始精。六法頗為兼善,雖不備該形似,而秒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毙l(wèi)協(xié)對六朝重氣韻畫風的形成最有影響。
顧愷之是東晉最偉大的一位畫家,也是早期的繪畫理論家。他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驚嘆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顧愷之的繪畫注重表現(xiàn)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刻畫,作畫數(shù)年不點眼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同時也擅長以繪畫藝術語言來著意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風貌。現(xiàn)有三件作品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線條以連綿不斷的、悠緩自然的形式體現(xiàn)出節(jié)奏感,線條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蠶吐絲”一樣。顧愷之將戰(zhàn)國以來形成的“高古游絲描”發(fā)展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
陸探微擅長人物畫。他運用草書的體勢,形成氣脈連綿不斷的“一筆畫”的筆法,而畫人則能作到“精利潤媚”、“筆力勁力如錐刀焉”。創(chuàng)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雋永,是對崇尚玄學,重清談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動概括。他所創(chuàng)造的這種人物畫式樣在當時蔚然成風,并影響到雕塑的造型。
張僧繇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繪飾佛寺壁畫為主。不同于顧愷之、陸探微的“筆跡周密”的“密體”風格,張僧繇則使“筆才一二,象已應焉”的“疏體”。
曹仲達是來自中亞曹國的北齊畫家,他以畫梵像著稱,被譽為“曹家樣”!安苤P,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即所謂“曹衣出水”!安芗覙印备爬朔鸾趟囆g在最初傳入的幾個世紀里中外交融的藝術風格。
楊子華天下號為“畫圣”。唐代畫家閻立本認為他“自象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有《北齊校書圖》傳世.
“曹家樣”的藝術特點。
曹仲達,是來自中亞曹國的北齊畫家,他以畫梵像著稱,被譽為“曹家樣”!安苤P,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即所謂“曹衣出水”。“曹家樣”概括了佛教藝術在最初傳入的幾個世紀里中外交融的藝術風格。
簡述吳道子的藝術風格與貢獻。
吳道子的創(chuàng)作首先表現(xiàn)在宗教繪畫上。他創(chuàng)作了三百余堵壁畫,涉及各類經(jīng)變、文殊、普賢、佛陀等。傳為吳道子的作品有:《地獄變相圖》、《送子天王圖》、《鐘馗捉鬼圖》等。
吳道子不但吸收了張僧繇的立體畫法,還發(fā)展了張的洗練概括的繪畫技巧,即所謂“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筆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尤其是他豪邁奔放、變化豐富、錯落有致的“莼菜條”線描,能表現(xiàn)對象“高測深斜,卷褶飄帶之勢”,獲得“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視覺效果。這就是吳道子創(chuàng)造的“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
吳道子為強調其線條的表現(xiàn)力和獨立功能,有意識的在畫中將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從而突破了南北朝以來的重彩風格,當時稱為“吳裝”。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有“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為后世白描之先聲。
吳道子在繪畫技術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拓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和審美變化,所創(chuàng)“吳帶當風”成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畫圣”之譽。
簡述唐代主要仕女畫家及其代表作。
仕女畫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視,在不斷的探索中孕育出了張萱和周昉。
張萱著意描寫宮廷婦女冷落寂寞之情,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代表作《虢國夫人游春圖》是以盛唐貴族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畫面中馬的步伐輕快,人的形態(tài)從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題。不依靠背景,僅以一組人物的配置、馬的跑動和色彩運用而能襯托出春天的氣息是此幅畫的成功之處。
繼承并發(fā)展了張萱仕女畫的是周肪。周昉不但刻畫人物形象準確,而且能通過畫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性。其《揮扇仕女圖》表現(xiàn)宮廷婦女的幽怨生活,低垂的眉梢,灰暗的雙唇,使面部顯現(xiàn)出愁苦哀傷的表情。
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是較早的山水畫樣式,因為使用青、綠為主的顏色而被稱為“青綠山水”,是以細筆勾勒山石樹木,用石青、石綠填染為主,既表現(xiàn)了對象的固有顏色,又略帶主觀化裝飾意味的手法。
展子虔的《游春圖》尚無皴法,以青綠勾填法描寫山川、人物,樹木直接用粉點染,體現(xiàn)出樸拙而真切的描繪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畫已經(jīng)由六朝以來的萌芽狀態(tài)而趨向成熟!队未簣D》已有青綠山水的端倪,給后世以深重的影響。
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展子虔所開創(chuàng)的青綠山水畫風格。
昭陵六駿。
六駿是唐太宗征戰(zhàn)時先后騎過的六匹駿馬,即:颯露紫、拳毛白蹄烏、特勒驃,青 和什伐赤。其中,颯露紫和拳毛 早年被盜往國外。浮雕六駿分別選取侍立,徐行,奔馳等動態(tài),風姿英武。其中,颯露紫選取戰(zhàn)馬受傷,丘行恭為其拔箭的瞬間,具有情節(jié)性。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這六件石刻作品純熟地運用了“起位”這一典型的浮雕創(chuàng)作技巧,因而使作品產(chǎn)生了強烈的體積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夠如此明確的意識到浮雕創(chuàng)作的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驚嘆的。
龍門石窟雕刻。
龍門石窟在唐代再次成為大規(guī)模宗教活動的中心,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其巨大的規(guī)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的。奉先寺造像的價值還在于形象的塑造,盧舍那大佛,天王及地鬼等形象表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盧舍那佛慈祥親切的面容,阿難文靜溫順的外貌,菩薩端莊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嚴和力士的剛烈,都如同現(xiàn)實中不同階層人物的寫照。藝術家通過獨具匠心的形象刻畫,完美地營造出神情感人的整體氣氛,成為唐代石窟藝術中的瑰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