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三、實驗結果:
1. 當要求被試在整體水平上對刺激進行識別時,不管整體的大H是由局部的小H構成,還是由局部的小S構成,被試反應得一樣快。
2. 當要求被試在局部水平上對刺激進行識別時,如果整體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么,被試的反應要快。
3. 同識別構成大H的小H相比,被試對構成大H的小S的識別要慢。
四、討論與結論: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當要求識別整體時,局部特征的性質,即局部特征是否與整體特征相匹配,并不影響整體的知覺。然而,當要求識別局部時,整體特征的性質,即整體特征是否與局部特征相匹配,影響局部的知覺。這些結果提示知覺過程中存在整體優(yōu)先。
第二節(jié) 面孔加工(了解)
面孔失認大致可以分成兩個亞類:P46
1. 一類病人在面孔知覺方面存在缺陷,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障礙,稱作知覺的或感知的面孔失認。
2. 另一類病人知覺能力相對完整,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先前存在的有關熟人外貌的記憶上,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障礙,則稱作記憶的或聯(lián)想的面孔失認。
第三章 注意(一)
第一節(jié) 注意概述
一、Stroop效應: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視覺任務。指,當詞的印刷顏色與詞的意義相沖突(如以綠色印刷的“red”),而任務是命名印刷顏色時,被試的反應要慢。P55
1.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較大的Stroop干擾效應。老年人在晚上的Stroop干擾效應要比早晨大。
2. 同年齡匹配的健康的老年人相比,阿爾海默類型癡呆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大的Stroop干擾效應。Stroop干擾量已經(jīng)被用作估計抑制系統(tǒng)效能的一種指標。P56
二、自動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項目的任務中。自動加工是平行的,人可以同時處理兩個或更多個項目。在選擇性注意任務中,當任務容易時,人傾向于使用自動加工。P57
三、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難的或者涉及不熟悉的任務中。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處理一個項目。P57
四、練習和自動加工有著密切的關系。經(jīng)過大量練習的任務傾向于主要要求自動加工,而練習得不夠的任務主要要求控制加工。P57
五、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論把加工分成兩個階段。P60
1. 第一個階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動地對特征進行登記。分散注意是相對低層次的加工,因此粗略地等同于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所提出的自動加工。
2. 第二個階段為集中注意,主要進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識別一個客體。集中注意粗略地等同于Schneider和Shiffrin所提出的控制加工。概括地說,特征整合理論實質上認為,盡管特征登記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六、錯覺性結合:是指特征的不恰當?shù)慕Y合。當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P60
第二節(jié) 選擇性注意:早期的工作
1、Welford(1952)通過實驗證明,當相繼快速呈現(xiàn)兩個信號,而且被試必須對兩個信號都做出快速反應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時間,依賴于從第一個刺激開始呈現(xiàn)到第二個刺激開始呈現(xiàn)之間的時間差,即刺激呈現(xiàn)差異(SOA)。P63
2、同長SOA相比,當SOA非常短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要慢。Welford將這種短SOA條件下,被試對第二個刺激反應的延遲,稱作心理不應期(PRP)。P63
3、早期的關于注意的實驗,所采用的流行的實驗范式是雙耳分聽任務。P64
4、一些研究顯示,聲音之間物理的聲學差異和位置的物理分離,均有助于信息選擇,其中,最有效的線索是位置的物理分離。P65
5、Broadbent(1954)的過濾器理論屬于早期選擇模型。P66
6、Treisman(1964a)的理論可以看成是衰減作用模型。P68
7、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非追隨耳中的信息能夠加工到較高的語義水平,那么,說明注意選擇發(fā)生在相對靠后的階段。P69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