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生產一定使用價值,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出使用價值,不同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即抽象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實體。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了商品的價值。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tǒng)一的,并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
考點:商品價值的構成與創(chuàng)造
商品的價值都是兩部分價值所構成,一是在生產商品時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二是在生產該商品時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值,是以物化勞動形式存在的價值,又稱過去的勞動。
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只有活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商品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創(chuàng)造是由活勞動實現的,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即活的抽象勞動。
作為價值唯一源泉的活勞動,不能僅理解為直接進行生產操作的生產工人的勞動,既包括生產操作者的勞動,也包括從事生產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活勞動;包括體力,腦力勞動;包括簡單,復雜勞動。
考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個別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否則越是勞動不熟練、勞動越差的人耗費的勞動時間越多,價值就越大,顯然不符合經濟規(guī)律。
實際上,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吧鐣匾獎趧訒r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準條件,即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決定。第二,由生產的主觀標準條件,即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的勞動強度所決定。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價值量,叫做商品的社會價值;而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是商品的個別價值。
商品交換是按照其社會價值進行的。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其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但該商品仍能按其社會價值進行交換,他就可以獲得較多盈利,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掃描二維碼關注"zikao566"微信,獲取最新自考成績、自考報名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