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試述公共關系具有代表性的七種定義。P2-3
2. *從不同角度論述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P7-9
3.公共關系狀態(tài)
4. *為什么說傳播溝通是公共關系的過程和方式?P15
5.關系P16
6.人際關系
7.試述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人群關系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P21-22
第二章
1.報刊宣傳活動P27
2.“便士報”運動P27
3.清垃圾運動P28
4.公共關系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社會條件(標題)P39-43
5.現(xiàn)在國際公共關系的趨勢P44
第三章
1.公共關系的基本職責(標題)P45
2.傳播推廣的職責P48-49
3.廣告與公共關系的信息傳播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P53
4.營銷推廣P54
5.公共事物P54
6.游說P54
7.論題處理P55
8.公共關系對提高個人素質的作用P60-61
9.社會互動P62
10. 公共關系發(fā)展的新特點(標題)P63-65
11. 公共關系職能運用的新趨勢(標題)P66-68
第四章
1.組織內設的公關機構的模式P73
2.組織內設的公關部門的特點P77
3.公共關系公司的經(jīng)營范圍P79-80
4. *專業(yè)公關公司的服務特點P80
5.公關人員的公關意識(標題)P84
6.公共關系的基本能力P87-88
7. *公關人員應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P94
8. *全員PR管理P98
9. *試述全員PR管理對公關人員即組織有什么要求?P98-99
第五章
1. *公眾的基本涵義P103
2. *公眾的基本特征P103-105
3.如何進行公眾分析P107
4.區(qū)別非公眾、潛在公眾、知曉公眾、行動公眾P114
5.賭金持有人P115
6.顧客公眾P120
7.對顧客公眾做好公共關系的意義P120-121
8. *名流公眾(案例)P124
9.為什么要搞好國際公眾的關系P125
第六章
1.影響知覺選擇性的主客觀因素P129-131
2.心理定勢P132
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P133-135排列關系P135
4.態(tài)度P138
5. *態(tài)度的特性P139-140
6.流行的特點、類型、原因P146-148
7.輿論的結構P155
8.意見的成分P157
9. *影響人們價值觀的因素P160
10. 從眾心理P162
11. 逆反心理P164
12. 影響心理抗拒的因素P165
第七章
1.公共關系管理的意義P168
2.公關管理的基本模式P168-169
3.公關管理過程的相關因素P170(案例)
4.組織自我形象分析的內容P171-172
5.組織形象分析的三個步驟P172-174
6.組織形象的構成P178-180
7.組織形象規(guī)劃的基本特性P181-183
8. PDCA 工作法P190
9.選擇和應用溝通媒介的原則P192-193
10. 公關活動的業(yè)務方式、行為方式P196-198
11. 檢測評估公關效果的方法(大標題)P199-203
第八章
1.把關人P206
2.議題設置P212
3.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優(yōu)勢、弱點。P214-219
4.因特網(wǎng)P219
5.因特網(wǎng)的服務功能P222-225
第九章
1.* 公關調查主要解決的關鍵問題P230
2.* 民意測驗的步驟P231
3.面訪調查、通訊調查、電話調查的優(yōu)缺點P238-239
4.組織進行新聞傳播通常使用三種方式P245
5.怎樣寫好新聞稿P245
6.策劃新聞(案例)P248
7.新聞發(fā)布會P249
8.怎樣主辦展覽活動P257
9.組織行為不當、突發(fā)事件、失實報道引起的危機類型P260-262
10. 怎樣處理公關危機、過程P263-266
第十章
1.* 論述公關廣告與商品廣告的區(qū)別P279
2.口語交流的一般特點P285-286
3.演講的優(yōu)勢P287-288
4.談判的過程P293
第十一章
1.企業(yè)內刊P294
2.合理化建議制度P295
3.非正式溝通P297
4.企業(yè)文化P299
5. CIS P301
6. CI 手冊的內容P313
7.企業(yè)廣告策劃及內容P314
8.產(chǎn)品定位策略的類型P316挑戰(zhàn)者為其競爭對手定位的特點P320-321
9.確定廣告主題的注意事項P327-328
10. 整合營銷傳播P328
11. 整合營銷傳播發(fā)展的層次P330-331方法P331-333
第十二章
1.政府公共關系P334涵義P335-336
2.政府公共關系的特征P337-340
3.政府公共關系的意義P340-343
4.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P344任務P347-349
5. *政府公共關系原則P351-352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