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由于重慶市招考公務員限制自考生報考而引發(fā)的考生維權行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中央電視臺等社會公眾媒體給予了大量的報道與評論。無獨有偶,不久前,在深圳寶安區(qū)公務員招聘考試時,考取第一名的自考生卻遭到社會有關人士的責問:自考生怎么能參加公務員考試?
現(xiàn)實生活中,自考畢業(yè)生時常要面對社會和有關部門的種種歧視和偏見,F(xiàn)實的一些做法和規(guī)定是否違法暫且不說,我們總不能無視4200萬自考生的存在。從普通農民到博士生、從士兵到將軍、從工人到知名企業(yè)家、從13歲的兒童到耄耋老人、從普通干部到省部級領導,還有身殘志堅的殘疾人、監(jiān)獄服刑的犯人……,敢問世界上有那一種教育制度所涵蓋的教育對象有如此之眾!以“鼓勵自學成才”為宗旨的
自學考試制度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教育的民主性與公平性的本質,是否應該引起社會和人們的思考與審視?
現(xiàn)實生活中對自考生存在的歧視和偏見,原因固然很多,但關鍵在于對人才觀和成才觀的認識差異。何為人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國度、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下,人才總是有其特定的含義。從社會學和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人才至少應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除了具有相關的學歷教育經歷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適應社會生存的良好的專門技能和具備較好的綜合素質。
當今,人們在談及我國高等教育的時候,往往習慣于只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不錯,普通高校代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和總體質量。但普通高校絕非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培養(yǎng)的人只是培養(yǎng)規(guī)格的不同并各具特色,不存在高低之分。何況在教學手段、教育教學方式日漸豐富的當今社會,學校教育已不是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選擇,繼續(xù)教育和終身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學歷=水平,唯學歷論的觀念也終將被淘汰。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報告中指出:“自學,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自學,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學校教育傳授的知識只能說是打了一個基礎,對人的一生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不斷學習和自學將伴隨終身。就此而言,我們每個人也都是自學者。
在追逐名利、充滿浮躁的現(xiàn)實社會,我們不應當忘記,中華民族有著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高等教育
自學考試以其高度的靈活、開放和嚴格的質量管理每年吸引著1200萬之眾的人們在發(fā)憤學習。震驚全國的“九•一八大案”偵破一線指揮員武和平、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優(yōu)秀教師張思明、中國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主設計者劉建業(yè)、燕京啤酒集團總裁李福成、前微軟中國總裁吳士宏、奮戰(zhàn)在抗擊“非典”一線的廣大的自考生醫(yī)務工作者……。正是這些自考生的優(yōu)秀代表和數(shù)以千萬計的自學者,譜寫著可歌可泣的自學成才主旋律,奏響著自強鑄輝煌的最強音。
質量與品牌決定生存。經濟領域如此,教育概莫能外。我們有理由相信,廣大自考生只要擺正心態(tài),做到“自信、自強、自立”,以自己的努力和業(yè)績定會贏得社會的尊重。(文:劉粵平)
劉粵平:教育部考試中心
自學考試綜合部主任
1984年8月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政治系,法學士。
1984年8月分配至教育部自考辦工作至今,致力于中國自考工作近20年,為自考工作方面的專家、權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