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消化系統(tǒng)疾病
1.慢性胃炎有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疣狀等四類,掌握各自的病理特點。
2.潰瘍。何笣儭⑹改c潰瘍的毫發(fā)部位,肉眼和鏡下病理改變有哪些,結局和合并癥主要有愈合、出血、穿孔、幽門梗阻、惡變。目前認為其發(fā)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長期服用非固醇類抗炎藥物、遺傳和種族因素都是致病因素。發(fā)生部位:胃潰瘍多位于胃小彎近幽門部和胃竇部,胃底部及大彎側少見。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部位在十二指腸起始部(球部)。潰瘍特點:胃潰瘍直徑多在2.5厘米以內,一般為一個圓形或橢圓性,潰瘍邊緣整齊,狀如刀切,底部平坦。潰瘍可穿越粘膜下層,肌層甚至漿膜層,底部由肉芽組織和瘢痕組織取得。
3.細菌感染和闌尾腔阻塞是闌尾炎發(fā)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單純性闌尾炎、急性蜂窩織炎性闌尾炎、急性壞疽性闌尾炎,經(jīng)過外科治療預后良好,少數(shù)出現(xiàn)穿孔、闌尾周圍膿腫、囊腫等并發(fā)癥或轉為慢性闌尾炎。
4.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變包括肝細胞的變性、壞死(胞漿疏松化和氣球樣變性、嗜酸性變及嗜酸性壞死、點狀壞死、溶解性壞死、碎片狀壞死、橋接壞死)炎細胞浸潤(主要是淋巴細胞、單核細胞)、間質反應性增生及肝細胞再生(Kuffer細胞增生肥大、間葉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增生、肝細胞再生)。臨床上分為急性(普通型)肝炎、慢性(普通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
5.肝硬化分為門脈性肝硬化、壞死后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色素性肝硬化、寄生蟲性肝硬化等。
6.食管癌以食管中段最多見,下段次之,上段最少,早期臨床上無明顯癥狀,病變局限,多為原位癌和粘膜內癌,中晚期可出現(xiàn)吞咽困難,分髓質型、蕈傘型、潰瘍型、縮窄型?赏ㄟ^直接浸潤、淋巴道轉移、血道轉移。
7.胃癌的發(fā)生與飲食和環(huán)境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早期胃癌癌組織浸潤僅限于粘膜層及粘膜下層,可分為隆起型、表淺型、凹陷型組織學分型以管狀腺癌最多見、其次為乳頭狀腺癌,未分化癌最少。進展期胃癌癌組織浸潤到粘膜下層,浸潤越深預后越差,分為息肉型或蕈傘形、潰瘍型、浸潤醫(yī)學 教育網(wǎng)搜集整 理型,鏡下有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等?赏ㄟ^直接擴散、淋巴道轉移、血道轉移、種植性轉移發(fā)生轉移。
8.大腸癌的好發(fā)部位以直腸為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肉眼分為隆起型、潰瘍型、浸潤型、膠樣型四種,鏡下可見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臨床分六個階段。可通過局部擴散、淋巴道轉移、血道轉移發(fā)生轉移。其發(fā)病有遺傳及環(huán)境兩種因素。大腸息肉可以分為兩種:①與癌變無關的非瘤性息肉,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②與癌變關系密切的息肉,包括A乳頭狀腺瘤,B家族性多發(fā)性息肉瘤,C腺瘤性息肉。其中以第三種息肉癌變率最低。
9.原發(fā)性肝癌早期稱為小肝癌,單個癌結節(jié)在3cm以下或結節(jié)數(shù)目不超過兩個,其直徑總和在3cm以下。中晚期肝癌肉眼分為巨塊型、多結節(jié)型、彌漫型。組織學分為肝細胞癌、膽管上皮癌、混合性肝癌。肝癌首先在肝內蔓延和轉移,在肝內形成多個轉移癌結節(jié)。肝外轉移主要是通過淋巴道轉移,晚期可通過肝靜脈轉移至肺、腎上腺、腦、骨等處。臨床上肝癌多由肝硬化發(fā)展而來。可能與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真菌及其毒素(黃曲霉菌、青霉菌、雜色曲霉菌等)、亞硝胺類化合物等都與肝癌的發(fā)病有關。
(十)造血系統(tǒng)疾病
1.將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較記憶。
2.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病理學特點,分類
(十一)泌尿系統(tǒng)疾病
1.急性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增生的細胞以毛細血管叢的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為主,大多數(shù)與感染有關(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中的致腎炎株)由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沉積引起,又稱感染后腎炎。病理上肉眼可見"蚤咬腎"“大紅腎”,鏡下見腎小球體積增大,細胞數(shù)量增多,內皮細胞和系膜細胞增生及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官腔狹窄或閉塞。電鏡下可見:腎小球基底膜有致密物沉積,呈駝峰狀。臨床表現(xiàn)為急性腎炎綜合征。多數(shù)預后良好。
2.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病理學特征為多數(shù)腎小球球囊壁層上皮細胞增生形成新月體,又稱毛細血管外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分為抗腎小球基底膜性疾病、免疫復合物性疾病、免疫反應不明顯型三種類型。病理變化可見雙側腎臟腫大,色蒼白,皮質表面常有點狀出血。鏡下腎小球可出現(xiàn)壞死、增生或其他改變,特征性病理改變?yōu)槟I小球內新月體形成。臨床上表現(xiàn)為急性腎炎綜合征,進展迅速,預后較差。
3.膜性腎小球腎炎引起成人腎病綜合征,早期光鏡下改變不明顯,后期出現(xiàn)彌漫性毛細血管壁增厚,并在上皮下出現(xiàn)含有免疫球蛋白的電子致密物質。多數(shù)病因不明。為慢性免疫復合物性腎炎,肉眼上為"大白腎",鏡下見上皮下出現(xiàn)免疫復合物。沉積物之間基底膜物質形成釘狀突起,銀染色顯示釘突與基底膜垂直相連,形成梳齒。
4.輕微病變性腎小球腎炎(脂性腎病)是小兒腎病綜和癥常見的原因。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常有大量脂質沉積,故又稱脂性腎病。本病對皮質激素敏感,治療效果好,病變可完全恢復。病理變化:光學顯微鏡下無明顯變化,電鏡下可有彌漫性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足突消失。臨床病理聯(lián)系:蛋白質為高選擇性,這與膜性腎小球腎炎不同。
5.慢性腎小球腎炎為各種不同類型腎炎發(fā)展的最后階段,大量腎小球發(fā)生玻璃樣變和硬化。"繼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區(qū)別于高血壓時的原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腎炎,腎功能漸進性衰竭?偨Y見課本P263
6.腎盂腎炎主要累及腎盂、腎間質和腎小管、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由細菌感染引起,常和尿路感染有關,慢性除和細菌感染有關外,還和膀胱、輸尿管反流等因素有關。急性腎醫(yī) 學教育網(wǎng)搜 集 整 理盂腎炎腎臟體積增大,表面可見散在隆起的黃白色膿腫,周圍有紫紅色充血帶環(huán)繞。鏡下見腎組織化膿性改變。合并癥常見急性壞死性乳頭炎、腎盂積膿、腎周圍膿腫,臨床上起病急,發(fā)熱、寒戰(zhàn)、白細胞增多,腰部酸痛、腎區(qū)叩痛。慢性腎盂腎炎病理特征是腎間質炎癥,腎組織疤痕形成,其特點是兩側腎不對稱,區(qū)別于慢性腎小球腎炎,伴有明顯的腎盂和腎盞的纖維化和變形。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7.腎細胞癌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又稱腎腺癌,分為透明細胞型和顆粒細胞型。以上下兩極多見,透明細胞癌切面常為紅、黃、灰、白等多種顏色交錯。乳頭狀癌可多灶。腎母細胞瘤起源于腎內殘留的后腎胚芽組織,兒童多見,和先天畸形有關。邊界清楚,有假包膜。鏡下可見具有胚胎發(fā)育過程不同階段的幼稚的腎小球或腎小管樣結構,主要癥狀是腹部腫塊,具有廣泛轉移特點,轉移最常發(fā)生于肺和骨。膀胱癌主要組織學類型是移行細胞癌,好發(fā)于膀胱側壁和膀胱三角近輸尿管開口處,分三級。常見癥狀是無痛性菌尿。
(十二)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結核病是重點,基本病理變化分以滲出、增生、壞死為主的病變,可吸收、纖維化、鈣化轉向愈合,可浸潤、溶解播散轉向惡化。原發(fā)綜合征。繼發(fā)肺結核分局灶型、浸潤型、慢性纖維空洞型、干酪性肺炎、結核球、結核性胸膜炎等。結核病血源性播散可致急慢性全身粟粒性結核,急慢性肺粟粒性結核,肺外結核。
2.肺外結核(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腎結核、生殖系統(tǒng)結核、骨與關節(jié)結核、淋巴結核)。
3.傷寒病變特征是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細胞增生,以回腸末端淋巴組織的病變最為突出。病變大致分為髓樣腫脹期、壞死期、潰瘍期、愈合期。
4.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假膜性腸炎,病變多局限在結腸,以大量纖維素滲出形成假膜為特征,假膜脫落伴有不規(guī)則淺表潰瘍形成。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①痢疾桿菌主要分四種類型:志賀氏菌、福氏菌、鮑氏菌以及宋內氏菌,均產(chǎn)生內毒素。病理表現(xiàn)為大量纖維素滲出,腸粘膜壞死及白細胞浸潤形成的假膜,假膜脫落形成多數(shù)不規(guī)則形的淺表潰瘍。②病理變化:病變部位主要發(fā)生于大腸,尤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為重。③類型:A中毒型菌痢:是細菌性痢疾最嚴重的類型,可引起中毒型休克;B急性細菌性痢疾:病變主要發(fā)生于腸道;C慢性菌痢: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多從急性菌痢轉變而來。
5.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嚴重免疫缺陷為主的致命性傳染病。主要引起CD4+T細胞大量損傷。HIV通過性接觸、輸血或血制品、公用注射針頭或醫(yī)療器械、圍產(chǎn)期母嬰垂直傳醫(yī) 學教育 網(wǎng)搜集整 理播、臟器移植等傳播。臨床上AIDS分為三個期。主要病理改變分為免疫學損害的形態(tài)學表現(xiàn),感染(常為混合性機會感染),腫瘤(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6.阿米巴病主要是阿米巴膿腫或阿米巴潰瘍(腸阿米巴病、腸外阿米巴病)。
7.血吸蟲病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尾蝣、童蟲、成蟲尤其是蟲卵都會對機體造成機械性損傷,同時其抗原成分可引起機體變態(tài)反應性損傷,以蟲卵危害最大。主要損傷臟器為腸道、肝臟(肝硬化)、脾臟(脾亢)、肺臟、腦等。
8.梅毒螺旋體可導致梅毒。基本病變?yōu)殚]塞性動脈內膜炎核小血管周圍炎、樹膠樣腫。后天梅毒分三期,先天梅毒分早發(fā)性和晚發(fā)性。①基本病變?yōu)樵钚蚤]塞性動脈炎及血管周圍炎和類結核性肉芽腫。②分期:一期梅毒表現(xiàn)為性器官粘膜有水皰,破潰形成潰瘍,稱為硬下疳;二期是血行播散,引起全身廣泛皮膚粘膜紅疹、斑丘疹和外陰扁平濕疣;樹膠腫見于梅毒第三期,常造成梅毒性主動脈炎,最終導致主動脈瓣的關閉不全。
9.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脊髓膜炎。散發(fā),冬春季流行,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嘔吐、皮膚淤點(淤斑)、腦膜刺激癥,可出現(xiàn)中毒性休克。經(jīng)飛沫呼吸道傳播。基本病理變化為蛛網(wǎng)膜下腔灰黃色膿性滲出物,覆蓋腦溝腦回,腦結構模糊不清,鏡下可見化膿性炎癥改變,有時可見致病菌。及時治療多數(shù)可痊愈。
10.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乙型腦炎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傳染病,在夏秋季流行,蚊為傳播媒介和長期宿主;静±碜兓癁槠べ|深層、基底核、視丘等部位可見粟;蜥樇獯笮〉陌胪该鬈浕,境界清楚,彌散分布或聚集成群。鏡下見血管變化核炎癥反應、神經(jīng)細胞變性、壞死、軟化灶形成、膠質細胞增生。可留有后遺癥。
(十三)乳腺癌和甲狀腺癌
1.乳腺癌是婦女常見惡性腫瘤,分為非浸潤性癌(導管內原位癌、小葉原位癌)、浸潤性癌(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特殊類型癌),轉移途徑蝣直接浸潤、淋巴道及血道轉移,其中淋巴結轉移很重要。
2.甲狀腺癌包括乳頭狀癌、濾泡性癌、髓樣癌、未分化癌。
相關推薦:2011年考研大綱發(fā)布及解析專題· | 2022考研復試聯(lián)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