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fā),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等一系列規(guī)律,為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fā)展趨勢,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
(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在社會歷史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問題上存在著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同時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2007年單選題第4題):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
典型真題
(2007年單選題第4題)列寧說:“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與之斗爭的奴隸,是革命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奴隸的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忍氣吞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對奴隸生活的各種好處津津樂道,并對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盡,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隸,才是無恥之流!边@三種奴隸的思想意識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是由于
A.人的社會意識并不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會意識中的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
D.人的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B】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論意義
在理論上,它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觀的破產;第二,它使對社會歷史的研究真正成為科學。在實踐上,它為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爭取解放的革命斗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為我們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量。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諸多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前提決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方面(2009年單選題第3題)。
典型真題
(2009年單選題第3題)近年來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西方的一些國家銷量大增。列寧曾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這本書使讀者看到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是個活生生的形態(tài),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類社會作為一種活的有機體,其“骨骼”系統(tǒng)是指
A.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B.與一定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C.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等構成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B】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另一個基本規(guī)律。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辯證統(tǒng)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著其變革的方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消極力量。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構成二者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在當代中國,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和發(fā)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4.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一般規(guī)律及特殊形式
社會形態(tài)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fā)展階段和不同質態(tài)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fā)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體,包括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的、具體的統(tǒng)一。社會形態(tài)更替是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根源于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tǒng)一的過程。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還表現為歷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漸進性與跨越性的統(tǒng)一,主要是指五種社會形態(tài)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其歷史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