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知行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出題可能性不大)
(1)戰(zhàn)國時代的知行觀:①“知而非艱,行之維艱”,是說行比知難,要求知和行的統(tǒng)一,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學而知之”的知行觀。③孟子提出了“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知行觀。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知行觀,他認為,行先知后,知來源于行。他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來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茍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東西。 .
(2)宋元明清時期的知行觀:①宋代的程朱學派提出“知先行后”說,知在先,知不依賴于行的觀點。②明代王守仁(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強調“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知行觀。⑨明末清初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強調了行先知后,并強調知行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提出了“知行終始不相離”的辯證法命題。王夫之的知行觀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最高水平。
(3)孫中山的知行觀:他認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在知行關系上,他提出了“知難行易”,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4)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知行觀的現(xiàn)代意義: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關于知行關系的觀點,既有唯物主義的,也有唯心主義的。而無論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還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借鑒作用。
7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重點)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有區(qū)別的。表現(xiàn)在: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②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chǎn)生的;理性認識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反映。④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
(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兩種錯誤。①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②經(jīng)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經(jīng)驗主義。
72、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不會考)
(1)在認識活動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仰、習慣、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對認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2)情感、意志對人的認識的進行是一種激發(fā)和調控因素,是認識運動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
(3)幻想、想象、直覺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①幻想、想象不僅可以把復雜的對象純粹化、簡約化,而且還可以借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②直覺思維對于科學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具有直接的推動、促進作用;直覺思維還對科學概念、定律的形成,起著彌補邏輯缺陷的作用;直覺思維對于科學假說和猜測性結構模型的建立起著重要作用。
7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或認識運動的規(guī)律、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
(1)認識運動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jīng)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認識過程也是復雜的,認識的主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復調查研究、補充、修正。
(2)認識運動的無限性是指,客觀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必然隨之不斷發(fā)展。
(3)“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每一循環(huán)都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道路和規(guī)律。
74、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原理背誦)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辯證的認識運動,充分體現(xiàn)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1)人類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基本矛盾。人們認識的任務,就在于不斷克服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矛盾,求得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2)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是說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這個統(tǒng)一又應該是歷史的,是說主觀認識要同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客觀實踐相適應?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只有做到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才能達到正確的認識。
75、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就要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了解)
(1)理論創(chuàng)新:就是理論觀點、思想體系不斷根據(jù)實踐要求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提升和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指導就是由理論創(chuàng)新所指導的,人們改造和變革客觀世界的活動要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超前性。
(2)實踐創(chuàng)新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實踐創(chuàng)新決定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每一個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都進一步推動了制度的創(chuàng)新、科技的創(chuàng)新、文化的創(chuàng)新等其
它方面的創(chuàng)新。
76、真理的客觀性(真理觀上的唯物論)。
(1)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范疇。
(2)真理是客觀的,這是因為:①真理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源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②檢驗真理的社會實踐是客觀的。
(3)客觀真理論與主觀真理論的對立。唯物主義真理觀(客觀真理觀)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一性的基本前提出發(fā),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唯心主義真理觀(主觀真理觀)則堅持思維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認識路線,因而都否認客觀真理,堅持“主觀真理”論,如馬赫主義的“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實用主義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論”等,都是否認真理的客觀性,以不同形式宣揚主觀真理論。
77、真理的具體性(或具體真理)。(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1)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就是說,它是主觀和客觀在一定具體范圍內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真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
(2)從真理的相對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范圍和條件,超出這個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離開具體條件,無法確定認識的真理性。
· | 2022考研復試聯(lián)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