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英語多替換 漢語多重復
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的同一個意思有多種表達方式,可以通過不同的詞或短語來表達,比如表達“我認為”,可以用as far as I’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I think,I believe等;也可以通過詞性變化或句型變化來表達,比如表示“……很重要”,可以用句型“it is important to do sth.”或“sth. is of great importance”等;還可以通過使用代詞來變化表達形式等等。但是,漢語的替換表達形式就沒有這么豐富多彩了,漢語對同一個意思的表達一般多使用重復的方法,所以許多英語的替換表達形式翻譯成漢語時要予以重復。例如:
【例16】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it, and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代詞替代:it 替代failure)
【譯文】他厭惡失敗,他一生中曾戰(zhàn)勝失敗,超越失敗,而且藐視別人的失敗。
【分析】英語中對再次出現(xiàn)的詞語,一般使用代詞來替代;翻譯成中文時,要找出具體的替代對象,并對其進行重復。
【例17】 If the greenhouse theory is correct, the earth’s temperature will rise until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emitted from the planet is equal to the solar energy it absorbs. (同義詞替代:the earth與the planet同義)
【譯文】如果溫室效益理論正確,地球的溫度將會升高,直到它所輻射的射線量與它所吸收的太陽能量相等時為止。
【分析】planet (行星)的含義比earth(地球)大,但兩者有所屬關(guān)系。根據(jù)上下文可知,此處的planet就是指“地球”,再次出現(xiàn)時又用“it”替代。
八、英語多代詞 漢語多名詞
英語的代詞種類繁多、應(yīng)用廣泛,不僅有人稱代詞(具有主格、賓格和人稱變化)和物主代詞(名詞性物主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還有疑問代詞(what、who、whom等)、關(guān)系代詞(that、which等)、不定代詞(few、others、any等)等等。為了避免重復,英語句子對再次出現(xiàn)的名詞普遍使用代詞替代,這是英語代詞的基本用法之一。盡管漢語也有代詞,但由于句子較短,結(jié)構(gòu)松散,代詞太多會造成歧義,所以漢語中代詞的運用不如英語那么頻繁。然而作為一種意合性語言,漢語喜歡較多地使用名詞,這樣可以使語意更加清楚,不會造成歧義。因此,英譯漢時,首先在理解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時就要明白代詞的具體指代,如果某個代詞前面有幾個可能的替代時,一定要仔細篩選:其次,在表達時盡量還原出具體的指代對象,不要簡單地重復代詞。
【例18】 Our friends were obviously quite disturbed by the attitude of those in the country who is thought to misrepresent the arguments of the experts and reject them out of hand.
【譯文】國內(nèi)有些人企圖歪曲專家們的論點和對這些論點輕易加以批駁,這種態(tài)度令我們的朋友深感不安。
【分析】該句中的代詞them是替代experts呢還是替代arguments呢?稍加分析,可知應(yīng)該是替代arguments,翻譯成中文時需要將其還原。如果直譯成他們,就會模棱兩可,難以理解。
【例19】 Having reviewed various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I would now like to comment on the dangers that might be presented by their fulfillment and to compare thes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efforts to prevent this development.
【譯文】在分析了技術(shù)上的可能性之后,現(xiàn)在我想對這些可能性如果變成現(xiàn)實而可能帶來的危險談些看法,并對這些危險和竭力阻止這個技術(shù)發(fā)展所帶來的后果做些比較。
【分析】原文中有三個代詞their, these和this。如果只是含糊地直譯出來,很難理解原文的意思。首先,their是指代其前面的復數(shù),從形式上看,dangers和possibilities都有可能;但從與fulfillment的搭配來看,只能是possibilities,因為只能是“實現(xiàn)可能性”,而不能是“實現(xiàn)危險”。其次,these也可能是指代dangers和possibilities,但根據(jù)原文compare these with consequences of efforts to prevent this development可知,這兩種比較只能是阻止this發(fā)展的做法帶來的后果和this發(fā)展的危險之間的比較,而不能是后果與可能性之間的比較,所以這里的these應(yīng)該指代dangers。最后,this是指代前面的某個單數(shù)形式,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及與development的搭配可知,這個this只能是指“某種技術(shù)”。
九、英語結(jié)構(gòu)緊湊 漢語結(jié)構(gòu)松散
英語句與句之間的結(jié)構(gòu)很緊湊,雖然看上去錯綜復雜、富于變化,但事實上,各句之間都由一些表明邏輯關(guān)系的連詞或介詞等有序地組織在一起,是一個含義豐富但結(jié)構(gòu)有序的統(tǒng)一的整體。而漢語則喜歡使用短句,句與句之間的結(jié)構(gòu)也比較松散,主要靠各句本身的意義來銜接。所以英譯漢時,應(yīng)該盡量把英語的緊湊結(jié)構(gòu)翻譯成漢語的松散結(jié)構(gòu),把并列句或從句譯成漢語中的單句,通過句子本身的意義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例如:
【例20】 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譯文】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一個兒童在有許多刺激物的環(huán)境中長大,而且這些刺激物能夠發(fā)展其作出適當反應(yīng)的能力,那么這個兒童將會有更高的智力發(fā)展。
【分析】原文由一個主句和四個從句組成,主句是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賓語從句是child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三個定語從句分別是:who is raised,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和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三者是層層相套的關(guān)系。對各句獨立翻譯后,如何處理定語從句與主句間的關(guān)系是重點。本句中的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其實是對先行詞的條件性限制,可以按照這種邏輯關(guān)系譯成條件狀語從句;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直接譯成定語,修飾限定environment;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則單獨翻譯,與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并列,表示條件關(guān)系。這樣,就在對原文緊湊結(jié)構(gòu)的正確理解下,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讀起來非常通順。
【例21】 Behaviorists, in contrast, say that differences in scores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blacks are often deprived of many of the educationa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that whites enjoy.
【譯文】相反,行為主義者認為,成績的差異在于黑人往往被剝奪了白人在教育及其他環(huán)境方面所享有的許多有利條件。
【分析】原句由一個主句和三個從句組成,基本上可以按照原文的順序翻譯。但是,在翻譯that引導同位語從句時,其引導詞不必譯出,因為后面的內(nèi)容就是fact,沒有必要再重復,這樣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總之,將英文緊湊結(jié)構(gòu)轉(zhuǎn)化為漢語松散結(jié)構(gòu)的原則就是:在不影響原文意思完整的情況下,盡量將各分句或獨立的成分譯成漢語的分句,并借助語意而不是連接詞來銜接各句的關(guān)系,使其表達盡量符合漢語的表達規(guī)范。
十、英語重綜合 漢語重分析
英語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主要表現(xiàn)為詞的形式曲折多變。比如動詞有過去式、過去分詞、現(xiàn)在分詞等多種形式,而且各種形式的含義和時間概念清楚明了。但是,漢語則是一種分析性的語言,句子之間的時間關(guān)系主要靠一些助詞來表達,比如“著”、“了”、“過”等。因此,英譯漢時,對于英語中詞形、時態(tài)、語氣等表示時間概念的范疇,要靈活地轉(zhuǎn)化為漢語中的一些助詞或表示相應(yīng)含義的詞語。例如:
【例22】 During the wartime, years like these would have meant certain death for many people. Many would have become beggars and others would have been compelled to sell their children.
【譯文】戰(zhàn)爭期間遇到這樣的年景,許多人肯定會死去,許多人會逃荒要飯,許多人會被迫賣兒賣女。
【分析】原句中的would have done形式表示一種對未發(fā)生事情的猜測、可能性,可譯成漢語的“會……”。
【例23】 Thus finishing his homework, Mike bravely asked his mother to let him go out and play football.
【譯文】由于完成了作業(yè),邁克大膽地要求媽媽讓他出去玩足球。
【分析】原句中的finishing是finish的現(xiàn)在分詞,既表示主動,又表示動作發(fā)生在主句的動作之前,所以要譯成漢語的“完成了”,以表明時間先后順序。
十一、英語好靜 漢語好動
英語喜歡使用靜態(tài)表達,經(jīng)常用一些施動性的名詞(由動詞轉(zhuǎn)化而來的,比如learner, employee, beginner等)代替動詞。這樣,不僅句式靈活多變,而且結(jié)構(gòu)緊湊、邏輯性強。中文則喜歡使用動詞,句短簡練,生動活潑,看起來結(jié)構(gòu)松散,但句句有力,動態(tài)十足。因此,在翻譯英語系表結(jié)構(gòu)或一些動詞轉(zhuǎn)化的表施動者的名詞時,可以考慮翻譯成漢語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或動詞形式。例如:
【例24】 She is a good beginner in computer.
【譯文】她剛學電腦,很出色。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系表結(jié)構(gòu),如果直譯成“她是一個很好的電腦初學者”,雖然意思清楚,但不符合中文習慣。所以,可以將beginner譯成動詞“剛學”,將整句譯成表動態(tài)的中文短句。
【例25】 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譯文】計算機比人檢查得更細心、更勤快。
【分析】這是一個帶有比較級的系表結(jié)構(gòu),如果直譯成“電腦是比人更仔細、更勤快的檢查者”,看似表達完整,但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而且意思含糊不清。所以,根據(jù)漢語好動的表達方式,可以將inspector譯成動詞“檢查”,這樣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可謂無可挑剔。
十二、英語重物 漢語重人
無論從主語還是從句中的其他部位來看,英語句子都比較“重物而輕人”,重客觀而輕主觀;相反,漢語則較多地“重人而輕物”,重主觀而輕客觀。漢語多以表“人”的詞做主語,英語多以表事物的詞做主語。因此,英譯漢時,常將表“物”的主語改為表“人”的主語。例如:
【例26】 There was something wild, even a little aimless, about this pacing up and down, a kind of clue as to the chaos of his thoughts.
【譯文】他這樣來回踱步顯得狂躁,有點兒茫無目的,看得出來他思緒一片混亂。
【分析】本句是英文的there be句型,主語應(yīng)為something,直譯成漢語難以理解。通過句子分析,可知這些動作或狀態(tài)都是由“他”發(fā)出的,所以根據(jù)漢語表達習慣,可以用“他”做譯文的主語,這樣既忠實于原文,又通順流暢。
除了主語之外,從句子其他部位的視角來看,英語同樣是“重物輕人”,漢語則“重人輕物”。例如:
【例27】 Two weeks later, a fifteenfoot fence with angled rows of barbed wire at the top prevented farther unauthorized access to the crane.
【譯文】兩周以后,在這座起重機周圍豎起了一圈尖樁鐵絲網(wǎng),周長15英尺,防止任何人未經(jīng)許可登上這座起重機。
【分析】原文可謂只見物不見人,沒有一個人出現(xiàn),符合英文的表達方式。但是,根據(jù)漢語的習慣,應(yīng)該將unauthorized access譯成“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的人登上”,以明確prevent的對象,否則難以理解。
總而言之,以上十二條是英漢兩種語言在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一些明顯區(qū)別,也是掌握好英漢互譯的必要前提。只有抓住這些區(qū)別,依據(jù)各自的特點,在翻譯實踐中反復練習、體驗,才能找到英漢翻譯的一條捷徑。其實,考研英語看似難,但只要抓住命題規(guī)律與核心,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做好考研翻譯還是不難的?忌梢詤⒄铡犊佳杏⒄Z高分策略——翻譯與句型結(jié)構(gòu)專項特訓》一書里講到的大量翻譯技巧,再結(jié)合其中的模擬題實戰(zhàn)演練,相信短時間內(nèi)會有很大的收獲,不僅對考研應(yīng)試,對整個英語學習的翻譯水平乃至語法水平都會有極大提高。
相關(guān)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lián)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