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21、京師同文館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式學堂,它創(chuàng)辦于( )
A.1840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4年
22、對于中西文化關系的問題,( )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A.洋務派 B.維新派 C.革命派 D.改良派
23、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專門論述師范教育的文章,是( )在《時務報》發(fā)表的《變法通議•論師范》。
A. 康有為 B.梁啟超 C.嚴復 D.王國維
24、中國近代最早從理論上提出教育應當“獨立”,即超然于政治和宗教以外的教育家是( )
A. 康有為 B.梁啟超 C.蔡元培 D.王國維
25、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在中等級以上學校推行“導師制”,其時間是( )
A. 抗戰(zhàn)之前 B.抗戰(zhàn)期間
C. 抗戰(zhàn)之后 D.國民政府統(tǒng)治大陸的整個時期
26、古代西方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校制度體系的學者是( )
A. 智者派 B.柏拉圖 C.亞里士多德 D.西塞羅
27、西歐中世紀的教會學校主要有修道院學校、主教學校和( )
A.寺廟學校 B.騎士學校 C.教區(qū)學校 D.耶穌會學校
28、1840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誕生,其創(chuàng)立者是被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 )
A.瓦德蔡克 B.福祿倍爾 C.巴西多 D.裴斯泰洛齊
29、德國19世紀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被譽為“德國師范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費希特 B.赫爾巴特 C.第斯多惠 D.洪堡
30、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則”,主張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接收能力來進行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裴斯泰洛齊 C.赫爾巴特 D.第斯多惠
31、要素主義教育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他在1938年發(fā)表了《一個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要》。
A.科南特 B.里科佛 C.巴格萊 D.哈欽斯
32、20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職業(yè)教育
33、根據(jù)個體認知發(fā)展水平作為標準劃分心理發(fā)展階段的心理學家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亞杰
C.艾里康寧和達維多夫 D.埃里克森
34、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而是主動地形成( )
A.認知結構 B.構造完形 C.操作性行為 D.應答性行為
35、研究顯示,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問題難度是( )左右。
A.50% B.60% C.70% D.80%
36、個人缺乏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這種知識是( )
A.感性知識 B.理性知識 C.陳述性知識 D.程序性知識
37、漢語拼音學習干擾英語音標學習,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 )
A.水平遷移 B.具體遷移 C.負遷移 D.特殊遷移
38、在認知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上,心理學家一致贊同的方法是( )
A. 獨立開設思維訓練課
B. 根據(jù)形式訓練說的主張,培養(yǎng)一般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等
C. 在教學中側重學生的思維結果
D. 結合教材的內(nèi)容,訓練具體的策略并使之遷移
39、對于創(chuàng)造性與智力的關系,正確的陳述是( )
A. 高智力者其創(chuàng)造性也高
B. 高創(chuàng)造性者必有高智商
C. 低創(chuàng)造性者其智商可能也可能低
D. 創(chuàng)造性與智力是一種相對獨立,在一定條件下又有相關的線性關系
40、行為塑造和行為矯正的原理和依據(jù)是( )
A.操作性條件作用 B.經(jīng)典條件作用
C.精神分析理論 D.認知理論
2007考研教育學專業(yè)課統(tǒng)考全真模擬試題匯總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考研欄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