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題
1.評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10年沖刺講義題集)
【參考答案要點】
(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
1)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1分)
關于需要的結構有很多理論,其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影響最大。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個等級構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它表現(xiàn)為人們要求穩(wěn)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歸屬和愛的需要。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lián)系或關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等,就是歸屬和愛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滿足會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使他(她)在生活中變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人們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能力或潛能,并使之完善化。 (10分)
2)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了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在高級需要出現(xiàn)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得到滿足以后,高級需要才有可能出現(xiàn)。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高級需要也出現(xiàn)得較晚。馬斯洛并沒有把兩者絕對對立起來。他認識到在人的高級需要產生以前,低級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滿足就可以。 (7分)
(2)對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評價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一種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需要的理論。這一理論深刻地探討了需要的實質、需要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需要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作一個層次組織起來的系統(tǒng),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趨勢。對于我們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該理論的合理之處表現(xiàn)在:
首先,看到了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
其次,在人的發(fā)展中,低級需要最早出現(xiàn)。f
再次,這一理論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在充分調動人的生產積極性和增強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兒童個性健康發(fā)展方面可發(fā)揮重要作用。 (6分)
這一理論的不足之處表現(xiàn)在:
首先,他把需要看作是一種本能,把需要的發(fā)展看作是一種天賦趨勢,對人的需要的社會性重視不夠。
其次,該理論是以追求個人存在價值為準則,較少考慮社會生活條件對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制約關系。
再次,這一理論依據(jù)觀察和推理較多,但缺乏科學方法驗證。 (6分)
附:第二部分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揮。
2.弗洛伊德與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觀的比較(10年沖刺講義題集,上課反復提出的四大理論)
【參考答案要點】
(1) 弗洛伊德的發(fā)展心理學理論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人和社會發(fā)展的永恒力量。他認為人格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稱為里比多。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發(fā)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見下表) (3分)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發(fā)展階段理論
階段年齡(歲)性敏感區(qū)行為特點
口唇期0~1口、舌、唇里比多從嘴開始,吮吸產生快感 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門期1~3肛門以排泄和玩糞便為樂
前生殖器期3~6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結
潛伏期6~11無特定區(qū)域性發(fā)展停滯或退化,相當平靜的時期
青春期12~18生殖器從父母或成人中擺脫,產生性沖動 手淫、性交、對其他人的感情
(可以不劃表格,以文字形式論述) (5分)
弗洛伊德認為,在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家長如果能適度滿足兒童的性需要,兒童就能健康成長;如果兒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固著或倒退,成為各種心理障礙產生的根源。 (2分)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認為,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fā)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到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 (2分)埃里克森把個體從搖籃到墳墓的人格發(fā)展劃分為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面臨著一個核心的心理社會危機。
艾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八階段
階段主要矛盾發(fā)展內容
嬰兒期(0~2歲)信任對懷疑滿足生理需要,發(fā)展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xiàn)
兒童早期(2~4歲)自主對羞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意志的實現(xiàn)
學前期(4~7歲)主動對內疚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xiàn)
學齡期(7~12歲)勤奮對自卑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xiàn)
青年期(12~18歲)同一性對混亂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忠實的實現(xiàn)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感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xiàn)
成年中期(25~50歲)繁殖對停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xiàn)
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對絕望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智慧的實現(xiàn)
(可以不劃表格,以文字形式論述) (8分)
(3)艾里克森與弗洛伊德的比較
二者都看到了兒童發(fā)展的階段性,只不過埃里克森不僅從縱向的角度進行了闡述,而且從橫向的角度也賦予了新的內容。 (2分)
二者主要區(qū)別是:
1)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則更強調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導心理性欲向著社會所規(guī)定的方向發(fā)展,可以協(xié)助自我監(jiān)督伊底。 (2分)
2)弗洛伊德在研究兒童人格發(fā)展時,僅把兒童置于母親—兒童—父親這個狹隘的三角關系中;而艾里克森則把兒童置于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重視社會對發(fā)展的影響。 (2分)
3)弗洛伊德對兒童人格發(fā)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為止,而艾里克森則把個性發(fā)展的階段擴展到8個階段,貫穿人的一生。 (2分)
4)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而艾里克森則認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兒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惡的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性。他對形成和發(fā)展良好的個性品質抱著較為樂觀的態(tài)度。 (2分)
· | 2022考研復試聯(lián)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