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A益胃生津,潤肺清心B.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C滋陰補血,生津潤腸D.養(yǎng)胃生津,清退虛熱E.滋陰潤肺,補脾益氣
92.桑塔具有的功效是
93.麥冬具有的功效是
A.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B.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C.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D.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E.溫中行氣,燥濕除滿
94厚樸溫中湯的功用是
95大建中湯的功用是
A石膏、知母B.石膏、人參C.石膏、粳米D.石膏、牛膝
E.石膏、寒水石
96屬于桂等甘露飲組成藥物的是
97屬于清燥救肺湯組成藥物的是
A天麻鉤藤飲B.小活絡(luò)丹C.大秦茶湯D.玉真散E.消風散
98.治療風邪初中經(jīng)絡(luò)宜
99.治療風寒濕痹宜用
A月華丸 B.清燥救肺湯C.百合固金湯 D沙參麥冬湯E.補肺湯
100.治療肺陰虧損肺疾,宜選用
101治療肺陰虧損虛勞,宜選用
A胃陰不足,虛中有熱B.氣逆痰阻,胃氣上逆
C.脾胃陽虛,隔間不利D.肝氣上乘,胃氣上沖E.氣不化律,食滯內(nèi)阻
102嘔吐反復發(fā)作,時作干嘔,口干咽燥,舌紅津少,脈細數(shù)病機是
103嘆聲低弱無力,氣不得續(xù),面色蒼白,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其病機是
A小便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優(yōu)白,神氣怯弱,畏寒肢冷,腰膝疲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B.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氣短聲低,舌淡,脈虛弱
C.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神疲無力,腰膝疲軟,舌質(zhì)淡,脈細弱
D.小腹墜脹,尿有余瀝,面色優(yōu)白,舌質(zhì)淡,脈虛無力
E.小便澀滯,淋瀝不盡,少腹?jié)M痛,舌苔薄,脈沉弦
104.在閉屬中氣不足者的表現(xiàn)是
105淋證屬氣淋虛證者的表現(xiàn)是
三、X型題:106-150小題,每小題1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
的A、B、C、D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請選出所有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06.《素問·厥論》所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義是
A脾能將水谷化為精微B.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C.脾能運化水液D.脾能轉(zhuǎn)輸水谷精微
107.“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據(jù)是
A津可以化血B.血可以生津
C.津血同源于水谷精氣D.津虧則血燥,血燥則津枯
108.三焦主持諸氣的內(nèi)涵是
A三焦為決讀之官B.三焦為氣升降出人之通道
C.三焦主通行三氣D.三焦為氣化之場所
109.疫病發(fā)生與流行,多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A.氣候的反常變化
B.空氣、水源或飲食物受到污染
C.預防隔離不利
D.情志因素的影響
110《素問·生氣通天倫》說:“味過于苦”,則
A肝氣以律B.脾氣不慌
C.心氣喘滿D.胃氣乃厚
111導致心的陽氣偏盛的主要原因有
A邪熱內(nèi)郁隊瘀血化熱 B淤血化熱 C勞心過度 D五志化火
112肺氣虛損易導致
A衛(wèi)表不固,自汗 B.津液不布,聚痰成飲
C.腎不納氣,動輒氣急D.宣肅不及,少氣不足以息
113形成胃氣虛的常見原因有
A.飲食失節(jié) B.濕邪羈留
C.稟賦素虛 D.久病元氣不復
114但頭汗出可見于
A上焦邪熱 B.中焦?jié)駸?/P>
D.虛陽上越C.外感風熱
115嗜睡的病機是
A痰火擾神 B.痰濕困脾
D.心腎不交 C.心腎陽虛
116寒凝肝脈可見
A小腹冷痛 B繞臍痛
C.睪丸墜脹冷痛 D少腹冷痛
117重按始得的脈象有
A微脈 B弱脈
C.革脈 D勞脈
118患者咳喘,喉中當
A飲停胸脅 B風水相搏
C.痰熱空肺 D寒痰阻肺
119心悸可見于
A.心脾兩虛證 B心肺氣虛證
C.心肝血虛證 D心腎陽虛證
120少陰寒化證可見
A四肢厥冷 B身熱面赤C.但欲寐 D脈細數(shù)
相關(guān)推薦:名師指點:考研中醫(yī)綜合統(tǒng)考復習四步驟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