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此篇為文賦。
○為蘇軾在黃岡貶所所做,心境無限苦悶,諸多感慨。然作者不僅能“入乎其內(nèi)”地深稅感受到人類玩法逃避的憂患意識,同時也能“出乎其外”地深刻領(lǐng)悟到“物與我皆無盡”、“造物者無盡藏”的宇宙人生哲理。蘇軾用二元的“變與不變”之我,戰(zhàn)勝了一味“人生如寄”之我,這雖帶有濃厚的老莊色彩,但這種在貶謫逆境中的曠達精神還是積極健康的。
○結(jié)構(gòu)行文隨作者感情、思想的變化而巧妙展開:第一段因?qū)憽皹贰,故結(jié)合題意采用情景交融法,以自在瀟灑、清麗動人的文筆,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秋江夜月圖。從從舷歌聲止、洞簫聲起,觸景生情,文情頓時發(fā)生由樂變悲的變化,而文筆也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其間悲喜交織,憂樂相寓。第三段的“自我解脫”因要依賴于哲學(xué)上的探討和調(diào)整,所以文筆自然轉(zhuǎn)為結(jié)合著水月形象的言理,尾聲“相與枕藉”表現(xiàn)出真正的超然之樂的境界。
○駢散結(jié)合:適當(dāng)運用對偶句式和押韻、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等賦體文章的基本特點。在文中引進了行云流水的散文筆調(diào)和優(yōu)美如畫的詩歌意境,使文章既有對偶聲律的“賦”體之美感,也有情景交融的“詩境”之美,又有揮灑自如的“散文”之美感;既有寓情于物的寫景,又有如泣如訴的抒情,更有議論風(fēng)發(fā)的說理。
留侯論
○蘇軾,應(yīng)科考所做。留侯:張良張子房。
○史識:蘇軾一反前人之論,從歷史、人事的角度加以解決,認為:老人非神非怪,而是秦世之“隱君子”,“且其意不在書”,而是“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這是一篇史論。文意以“能忍不能忍”為全篇骨干,靈活地運用史料,議論縱橫跌宕,苦斷若續(xù),變幻不羈。首段確立能篇主腦,繼而,“不能忍則勝”是反面論證。“忍則勝”是正面論證。最后“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漢勝之,文章收束自然。
登快閣(癡兒了卻公家事)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號涪翁,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為江西派宗師。有《山谷內(nèi)集》、《外集》、《別集》傳世。
○創(chuàng)傷主張與特色:他的詩歌理論上有獨到的“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的主張,其重要手段乃在于“占鐵成金”、“奪胎換骨”。作詩重視詩法,不乏瘦硬新奇、氣象森嚴,以才學(xué)見長的優(yōu)秀作品?墒沁^于強調(diào)步趨古人,搜尋舊典,這就自然地走上艱澀拗折、佶屈聱牙的道路。
○蘇門四學(xué)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皆受知于蘇軾,史稱蘇門四學(xué)士。
○描寫了登快閣時所見的清秋江山的壯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歸隱湖山的雅志。
○靈活用典,化故為新:“癡兒”句用《晉書.傅咸傳》所載夏侯濟之語,“快閣東西倚晚晴”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閣”及李商隱“萬古貞魂倚暮霞”之句,卻有出奇之妙!奥淠厩教爝h大”用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句,“澄江一道月分明”用謝月兆“澄江靜如練”句,熔造新的境界!扒嘌哿囊蛎谰茩M”橫字,把詩人無可奈何、孤獨無聊的神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全詩無一句無來處,自然界自鑄新意,了無痕跡。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