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世稱王荊公,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曾實行“熙寧變法”。
○這是一首詠史詩。
○創(chuàng)作主張和特色:反對西昆派,強調(diào)作品要經(jīng)世致用。其文簡潔精深,直抒胸臆,風格雄健峭拔。其詩成就最高,其詠物抒懷、酬答贈送別的近體詩及晚年的抒情寫景小詩,同為人們重視。其詞作不多,但意境開闊,“一洗五代舊習”。
○詠史以諷今:對昭君的遭遇寄緊以深切同情,并對漢元帝的荒淫和昏庸進行了揭露和諷刺,指出這是昭君不幸的根源。王安石詠昭君是為了以古喻今,“人生失意無南北”實為作者憂憤極深之語,實清楚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朝廷昏昧不明、不善用人的指責。
○議論入詩:由意象式而為議論式,“人生失意無南北”不僅感嘆歷史人物,同時也是現(xiàn)實人生的寫照。這種議論式筆法既使傷口曲筆轉(zhuǎn)折,縱橫踴躍又使作品深含理趣。
○藝術(shù)特點:①總體上作翻案文章。②議論入詩。③精彩的形象描寫。
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
○王安石
○托物喻志,借杏花被風吹落池中猶能保持純潔,喻自己改革雖然失敗,但仍不改初衷;借南陌杏花碾成泥,喻改革派內(nèi)部那些后來與保守派同流合污的風派人物。表現(xiàn)了作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倔強性格和堅持原則的精神,也譴責了那些政治投機分子的丑惡行徑,表現(xiàn)了詩人的悲憤之情。
○比興手法:前兩句寫花開,后兩句寫花落。北陂的杏花,開時明媚鮮艷,獨占春光,落時飄散池中,依然純潔。以杏花之盛衰,喻自己之政治生涯,賦予自然景物以深刻的含義。
○既有景物描繪,又有感情抒發(fā),情景交融,筆觸細膩,王安石的這些寫景抒情小詩,被稱為“半山體”。
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桂枝香詞牌首見于王安石此作。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詞人對宋朝君臣不思自強、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會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對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憂慮,登臨高處,聯(lián)想到六朝以來歷史的滄桑巨變,對六朝統(tǒng)治者因競逐豪奢而導(dǎo)致相繼敗亡的歷史,不禁感慨萬端。
○化用詩句,用典無痕:善于化用前人詩句,寫難寫之情。第一層“門外樓頭”化用杜牧《臺城曲》詩意,第二層傷“六朝舊事”化用“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長江去不回”。第三層“后庭舊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意;玫猛滋匀,使覺尺幅千里,有不盡之情致!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本文是書信體政論文。
○此信主要辯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五事,并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滿,表現(xiàn)了一個政治改革家以“膏澤斯民”為己任,不愿同俗媚眾、無所作為的政治抱負和堅持變法、義無返顧的信心和氣魄。
○構(gòu)思謹嚴縝密,重點突出,圍繞批駁司馬光攻擊新法的五條謬論,首先表明原則立場,然后逐條駁斥,接著用盤庚遷都的歷史事實,進一步論證變法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最后委婉曲折而又披肝瀝膽地表明自己變法完全是為了“膏澤斯民”。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書信體和駁論體巧妙結(jié)合:這是一封復(fù)信,書信的款式、客套話全有,顯得謙虛、有禮、委婉;但又是一篇駁論文章,堅持自己的政見,寫得義正辭嚴,鋒芒畢露,把謙和、客氣的應(yīng)酬和劍拔弩張的論辯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充滿著強烈的嘲諷意味。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