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上片寫行人的離愁,下片寫行人對思婦的思念。全詞抒寫行人春日觸景思人的羈旅情懷。
○化用詩句,暗用典故:“候館殘梅”暗用陸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詩意,驛路梅花含懷人之意。
○遞進筆法:“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野可謂遙遠,春山卻在它的盡頭;春山可謂綿延不斷,行人卻還在它的外面,那行人之遠就自不待言了。詞作突破了女主人公禮堂的極限,在圖景的展示上造成一種“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shù)效果,細膩寫出了思婦的無奈和悲哀。
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
○歐陽修
○送行詞,境地界開闊,形象生動,感情豪放。
○通過懷念平山堂的景色和追念往事,抒發(fā)了自己宦途失意與不平之情,概括了他在坎坷仕途中的真實感受。
○夸張和對比的手法:“揮毫萬字,一飲千鐘”,突出了當(dāng)年之盛,襯托了今日之衰,突出了豪放不羈、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形象。
秋聲賦
○歐陽修,這是一篇體物寫志的文賦。
○通過秋聲、秋色的描繪和秋情、秋感的抒寫,意在告誡世人萬物皆有規(guī)律,不必悲秋恨秋,表達了自己人生多艱但又力求超脫的心情。
○描繪“秋聲”:先用風(fēng)雨、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再從“色、容、氣、意”四個角度進行形的秋聲寫得有聲有色,描繪了一個個性鮮明、感情豐富的“秋聲”的形象。
○結(jié)構(gòu)圓活流轉(zhuǎn),內(nèi)在層次銜扣自然。首尾以寫景相映照,由聽秋聲、狀秋聲,到議秋聲、嘆秋聲,連類比附。四段之中都插入感嘆詞,一唱三嘆。
祭石曼卿文
○歐陽修
○祭文,對死去的舊友表示真誠的稱頌和深切的惋惜,這種惋惜也是有所為而發(fā)的。反映了作者由政治上的失意所引起的“感念疇昔”的孤寂悲涼心情。文中雖以聲名不配立論,但仍無法掩飾內(nèi)心的悲愴與蒼涼。
○對比和懸想:祭文的第一段以古圣賢相比,懸想亡友形之不朽,然而與之相對照的實際卻是“荒煙野蔓,荊棘縱橫”,名與形,靈與肉都已朽在地底。接著作者又蕩開一筆懸想:今固如此,千秋萬歲之后更何以堪。作者自現(xiàn)實而歷史,自懸想而現(xiàn)實,又從現(xiàn)在想未來,由個別到普遍,使短祭文力達歷史的規(guī)模。
朋黨論
○歐陽修。這是一篇駁論文。
○文章有力地駁斥了保守派的攻擊和污蔑,肯定了革新派團結(jié)一致搞政治改革的進步行動,指出皇帝是否能辨別“君子”、“小人”之黨,并且堅決黜退小人之偽朋,進用君子之真朋,事關(guān)國家的治亂興亡。
○主旨:一是朋黨之說“自古有之”;一是朋黨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一是人君要善于辨別。
○論證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則國家亂亡;用君子之朋,則國家興盛。
○論證特點: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據(jù),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