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這是一首懷古詞。
○詩人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歷史上抵御外侮、收復中原的英雄,表達了“時無英雄”的感嘆和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安的不滿,另一方面又援引歷史教訓,對草率用兵的決策者提出告誡,并抒發(fā)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感慨。全詞雖然在詠懷往古、憑吊南朝,而實際上詩人所關(guān)注的是當前的國事和南宋的存亡,表現(xiàn)了詩人平生不滅的愛國情懷。
○善用典故以豐富作品內(nèi)涵:(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劉裕,有草草出兵“贏得倉皇北顧的”的宋文帝王將相劉義隆,有“佛貍祠下”魏太武帝不散的陰魂等。)全詞幾由典故和對歷史的評論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寫史實均與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時事結(jié)為一體,化為統(tǒng)一的意境,并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映照中評論古今,縱橫馳說,很好地抒發(fā)了詩人借古諷今與吊古傷今的思想情況。
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還望)
○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南宋中葉思想家和文學家,一生力主北伐,反對議和,有強烈的愛國思想,政論文以“意與理”取勝,有《龍川文集》傳世。
○這是一首登臨詞,陳亮為駁斥投降派所謂“江南不易!钡闹囌,京赴京口、建康考察地形,指出京口“其勢如虎之出穴”,可據(jù)以北上,爭衡中原,統(tǒng)一全國,此詞概括了作者對京口地形的分析,嘲笑了歷史上無所作為的六朝統(tǒng)治集團,提出了進兵中原的積極主張,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和遠見卓識。
○借古喻今,婉而多諷:詞人批評六朝“只成門戶私計”,實際上批語南宋只圖茍安,不思進;嘲笑王謝諸人“也學英雄涕”,實際是諷刺宋孝宗和主和派侈談收復中原,只不過是“登高懷遠”,裝腔作勢;他評說六朝“憑賃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元際”,實際是譴責南宋統(tǒng)治者使的無能;他贊美祖逖、謝玄實際是表達自己長驅(qū)北上、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理想。他的評說從表現(xiàn)看處處是說古,實際上句句是論今,古與今若即若離,似古實今,因而既闡明了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又委婉地表示了對現(xiàn)實政治的認識。
揚州漫(淮左名都)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音樂家和詞人,其詞推重格律,用字造意力求“不質(zhì)不實”,風格清空勁峻,音調(diào)諧美。
○詞中描繪了揚州這座歷史名城遭劫后的荒敗殘破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深重的國家興亡之悲也反映了南宋人民思念故國、渴望和平安寧生活的普遍心理。
○把杜牧的經(jīng)歷和詩句融入今昔對比的描寫中,從而豐富了感情的色彩,創(chuàng)造了幽美的意境。作者巧妙地引出杜牧,借將自己未曾見過的揚州昔日的繁華與自己今日親見的揚州的荒敗相對比,將自己與古人結(jié)成一體,共同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以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和“黍離之悲”(《詩經(jīng).黍離》寫周大夫看到故教荒敗景象而深感悲哀)的力度。
暗香
○姜夔,借物詠懷、即景言情的抒情詩,寄寓個人身世飄零和昔勝今衰的慨嘆。
○詠物特點:直接寫梅的筆墨不多,以梅花為線索,織進了個人的今昔之感和盛衰之情,寫得不即不離。
○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側(cè)重于敘寫詩人激烈起伏的內(nèi)心活動,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于變化:先是想折梅投贈,卻又怕水遠山遙,難以寄到;次想借酒澆悉但面對盈盈翠盞,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淚”;接著想從窗外紅梅尋求寄托,然而引起的卻是更加令人難以忘情的回憶;“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一個問句埋下許多情思,引起無限懸念。短短幾句,有五次轉(zhuǎn)折,且言猶未盡。
雙雙燕----詠燕(過春社了)
○史祖達,屬于姜夔的醇雅一派,以詠物見長,往往通過移情作用和擬人手法,把客觀事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筆觸細膩婉轉(zhuǎn),“極妍盡態(tài)”,有《梅溪詞》傳世。
○詠物詞,描繪了春燕雙宿雙飛的情態(tài)。
○擬人手法寫形傳神:作者從燕子的形態(tài)動作中抓住了一些與人的感情相通的東西,從而使燕子具有和人一樣的神情甚至思想活動,燕子進入了人的生活,它的最細微的動作便都有了意義,寫雙燕之語、之態(tài)、之心理活動,惟妙惟肖,仿佛是有知之生靈在營造自由、幸福、美麗的生活。
○結(jié)構(gòu)特點:層次分明而篇末出奇。上片寫雙燕越簾幕,飛入舊家,寫由入室到出室的過程。下片寫的是從室外到室內(nèi)的過程,似乎寫盡燕子之情態(tài),卻在雙燕傳書的故事上延伸一筆,由燕子之“棲香”聯(lián)想到它們誤了送信,并由此引出閨閣之情,以“畫欄獨憑”的人來反結(jié)“雙雙燕”之意,燕成雙,人成各,兩相映襯,效果強烈。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