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試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及其意義?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與共同具有的性質(zhì),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質(zhì),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過程之中和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類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質(zhì),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別性和個性,有三種具體表現(xiàn):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發(fā)展階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決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即共性與個性之間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第一,它們是相互區(qū)別、相對絕對的關系。個性與共性不同,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第二,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個性與共性相互包含,互為對方存在的條件,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個性總是一定共性的個性,沒有無共性的個性。第三,它們是相互過渡、相互轉(zhuǎn)化的關系。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個性可以轉(zhuǎn)化為共性,共性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個性。,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在唯物辯證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論地位,在認識和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第一,就人類認識過程而言,從對個別、特殊事物的認識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認識,再用一般、共性的認識指導對其他個別、特殊事物的認識,這正是人類獲得正確認識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類認識就不能得到豐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而言,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確立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基本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理論的哲學基礎,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指南。
試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原理
2.唯一性(2條)
3.辯證性(2條)
六、簡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答:(1)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指,只有實踐才能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即是否為真理的標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標準。
(2)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所謂檢驗真理,實質(zhì)上就是判定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這一本性要求能夠作為真理檢驗標準的必須是能夠?qū)⒅饔^與客觀相聯(lián)系、相溝通、相比較的環(huán)節(jié),因此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都不能滿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會實踐才能滿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連結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一方面同人,的主觀認識相聯(lián)系,是一定認識指導下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同客觀對象相聯(lián)系,是改造客觀對象的過程;一方面通過實踐人們認識了客觀對象,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人的認識又轉(zhuǎn)化為客觀現(xiàn)實。簡單地說,認識指導實踐,如果實踐成功,得到了預想的結果,說明指導實踐的認識是正確的,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3)實踐標準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tǒng)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或確定性是指實踐標準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且實踐最終一定能鑒別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認這點就是承認真理標準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可知論,否則就是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或不確定性是指實踐標準的過程性、局限性,即實踐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有些認識由于實踐本身的局限性當前還無法檢驗,還要有待于實踐的發(fā)展才能檢驗,有些認識雖然當前實踐能夠檢驗或?qū)嵺`已經(jīng)進行了。檢驗,這種檢驗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認識與實踐的發(fā)展,實踐檢驗也是一個無限發(fā)展的過程。承認這點就是承認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否則就會導致形而上學和思想僵化。
。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訴我們,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真理,又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必須反對任何形式的現(xiàn)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ê喪錾鐣嬖趯ι鐣庾R的決定作用、試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意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結構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3條)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5條)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