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翻譯成英語時,首先就要學習、研究這一短語的深刻內涵。江澤民同志強調: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精神文明建設,說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要采取各種形式和途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造就“四有”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見,“精神文明建設”所強調的是培養(yǎng)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要求的時代新人。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人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管子·權修》中就有“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之計,莫如樹人。”的語句,成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出自其中?梢娕囵B(yǎng)人的問題,特別是人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當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對人的精神境界有著不同的要求。
那么如何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短語翻譯成英語呢?這就需要對英語中相關的詞語進行學習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中在表達精神境界的培養(yǎng)這個說法時常常使用social construction 這個短語,這恰好與我們所說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建設”相吻合,現(xiàn)舉幾例如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ity,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r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orldly spirituality,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 spirituality。我們注意到,以上短語中均有social一詞。該詞的使用在邏輯上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人具有社會屬性,沒有脫離社會存在的抽象人,另一方面,所謂“精神境界培養(yǎng)”一刻也離不開社會,必須符合特定社會的標準,得到該社會的認同。以上所述即是翻譯過程中學習研究的階段。
在學習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初步考慮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翻譯為to enhanc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ity或to enhanc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但這兩個譯文各有不足,第一個譯文容易使人產生宗教意義聯(lián)想;第二個譯文不能體現(xiàn)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的內涵。由此我們又想到了infrastructure一詞,在英語中,infrastructure完全可以表達“系統(tǒng)工程”的含義,同時,該詞也可與不同的形容詞搭配。例如:juridical infrastructure, ideological infrastructure,material infrastructure,social infrastructure,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personal infrastructure等等。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翻譯為to enhanc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infrastructure,那么“加強物質文明建設”也就可以相應地翻譯為to enhanc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infrastructure。以上所論述的這一過程就是著手翻譯和整理提高的兩個階段。順便提一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這個說法,如果用在非正式的場合,需要用比較符合英語習慣而且比較口語化的表達時,我們也可以這樣簡單地翻譯:to uplift the spirit and morality of the people。目前各類媒體大量使用的spiritual civilization和material civilization譯界同仁不甚滿意,議論頗多,這里不再贅述。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