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原文】
牡丹花色艷麗,形象高雅,象征著和平與繁榮,因而在中國被稱為“花中之王”。中國許多地方都培育和種植牡丹。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許多詩歌和繪畫贊美牡丹。唐代時期,牡丹在皇家園林普遍種植并被譽為國花,因而特別風行。十世紀時,洛陽古城成為牡丹栽培中心,而且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F(xiàn)在成千上萬的國內(nèi)游客蜂擁到洛陽參加一年一度的牡丹節(jié),欣賞洛陽牡丹的獨特之美,同時探索九朝古都的歷史。
【整體概述】
我認為,今年的六級翻譯較往年相比不相上下。同樣基本保留了之前的出題風格及翻譯類型,所選擇的題材仍然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并且還是漢譯英的翻譯。今年的題型是關(guān)于中國文化元素中的花,翻譯原文中介紹了三種花的由來、特點及地位,其歷史文化淵源及現(xiàn)實意義,生動地再現(xiàn)了花類文化元素的魅力。
【逐句解析】
譯句1 牡丹花色艷麗,形象高雅,象征著和平與繁榮,因而在中國被稱為“花中之王”。
解析:本句翻譯的關(guān)鍵在于找到句子主干,主語是牡丹花,謂語是象征,本句子可以把花色艷麗,形象高雅處理成插入語。
譯文1 Peony,which features bright colour and graceful shape,symbolizes peace and prosperity and is thus well recognized as “kings of flowers”.
譯句2中國許多地方都培育和種植牡丹。
解析: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蓪⒃霓D(zhuǎn)換成被動且以物作主語。
譯文2 peonies are cultivated and grown in many places of China.
譯句3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許多詩歌和繪畫贊美牡丹。
解析:同樣將原文轉(zhuǎn)換為被動,創(chuàng)造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贊美,所以用不定式。
譯文3 For thousands of years,a great number of poems and paintings have been produced to praise the flower.
譯句4唐代時期,牡丹在皇家園林普遍種植并被譽為國花,因而特別風行。
解析:該句翻譯的難點是將后半句“因而特別風行”轉(zhuǎn)換為定語從句結(jié)構(gòu),先行詞是“國花”。
譯文4 In the Tang Dynasty,peonies were planted so widely in the royal gardens as “the national flower”that they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across the country.
譯句5十世紀時,洛陽古城成為牡丹栽培中心,而且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
解析:該句翻譯時可處理成省略what的主語從句,謂語動詞為has remain.
譯文5 In the 10th century,the ancient city of Luoyang became the centre of peony planting,and has remained as such since then.
譯句6現(xiàn)在成千上萬的國內(nèi)游客蜂擁到洛陽參加一年一度的牡丹節(jié),欣賞洛陽牡丹的獨特之美,同時探索九朝古都的歷史。
解析:本句主要考查when引導(dǎo)的時間狀語從句的用法,如下。
譯文6 Nowadays,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omestic tourists pour in Luoyang for the annual peony festival,when they can both appreciate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lowers and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which is known as the capital of sis dynamics.
四六級萬題庫 | 微信搜索"萬題庫英語四六級考試"
相關(guān)推薦:
2019年12月英語四六級真題及答案解析※ 關(guān)注微信,對答案看解析!
2019年12月英語四級真題答案下載 ※ 2019年12月英語六級真題答案下載
四六級評分標準 ※ 最新算分器 ※ 英語四六級萬題庫估分[手機題庫下載]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